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

  --依靠群众,政府扶持。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参与,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民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3)目标要求。一是经济实现新发展。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设施得到新加强。加快农村道路交通、电力通讯、人畜饮水、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是面貌呈现新变化。着力推进“四化”(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四改”(改水、改厨、改圈、改厕),整治农村“脏、乱、差”,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倡导和弘扬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四是素质要有新提高。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五是机制取得新进步。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尸步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六是生活达到新水平。努力挖掘农民增收潜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到“十一五”期末,全省要有25个左右经济强县(市、区)基本达到全面小康标准,60个左右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县(市、区)基本达到宽裕型小康标准,3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并向小康迈进。
  三、建设现代农业,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4)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全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耕地面积稳定在5600万亩以上。启动并实施好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重点进行高标准旱作农田、节水灌溉高产农田建设和盐碱化耕地治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强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抓紧建设引黄北线及大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积极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各类水资源,增加供水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灌区改建力度,加快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到2010年基本建成节水型灌溉农业体系和节水型旱作农业体系。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10年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50%。
  (5)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效益,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求粮食总量能自求平衡,品种可余缺调剂,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0亿公斤以上。加快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东西两山干果杂粮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三大农业经济区域和十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多种经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提高特色农业产值比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循环农业,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动沼气建设,增加有机肥料,带动农民增收。支持发展养殖小区,加强重大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和防疫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畜牧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6)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公司、基地联农产,种、养、加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型经济”,努力实行区域化种养、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系列化服务,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1215工程”,即建设100个农畜产品加工强势企业,20个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特色比较明显的农畜产品核心示范基地,10个农畜产品加工示范县,50个功能比较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和示范性中介服务组织。力争“十一五”期间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比例每年提高10%-15%,到2010年全省农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农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