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农村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改善。“十五”时期,国家安排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5.4亿元,建成了沙坡头水利枢纽、扶贫扬黄一期骨干、盐环定宁夏专用骨干工程等大型水利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社会事业、农村道路、农村电网等基础条件,为“十一五”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时期,在国家的支持下,自治区将重点建设“581”工程、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六盘山引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中部干旱带人饮工程、大六盘生态经济圈、退牧还草、农村能源等重点工程,并对引黄灌区、山区库井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可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不利因素
1、人口增长与资源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宁夏是全国人口增长较快的省区之一,2005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南部山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人口的快速增长不仅增加了对水资源、土地资源需求,还给生态环境改善带来了巨大压力。宁夏是全国水资源最少的省区,引黄灌区经济发展、生态、生活用水主要依赖于黄河水,受黄河来水偏枯和国家分配的用水指标的限制,工业、城市及生态用水都来源于调整农业用水量,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及生态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农业灌溉用水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中部干旱风沙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350毫米,干旱常年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目前尚有76万人不能安全饮水,今后随着人口的增长,有限的水资源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南部丘陵山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600毫米,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仅为35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所必需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现状水资源超载30万人,到2010年通过各项水利工程的建设,水资源供需矛盾虽有所缓解,但人口增长使当地水资源仍超载31万人。宁夏虽有比较丰富的土地资源,但耕地质量较差,引黄灌区现有耕地中2/3属于中低产田,且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占有量越来越少;中部干旱带梁峁起伏,干旱多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地产出能力低下,按照1987年联合国沙漠化界定的干旱区人口密度为7人-20人/平方公里的临界值,目前中部干旱带土地超载127万人;南部丘陵山区川塬地面积不足总耕地面积的10%,有效灌溉面积仅占现有耕地的8.7%,人口的过度增长,使大量的坡地被开垦,土地垦殖指数高于全国平均一倍以上,目前土地超载127.6万人,今后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土地超载将日益加剧。宁夏又是全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省区之一,尤其是南部黄土丘陵区和中部干旱风沙区,气候干旱、降水时空变化大、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自然条件恶劣,过快的人口增长,使脆弱生态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目前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为1∶1.5,人均生态赤字0.63,生态超载63万人,远高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中部干旱带草原退化面积大、林木覆盖率低,人均生态赤字高达0.82,生态超载80多万人;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和人口的过快增长,加剧了生态承载力的不足,导致资源过渡消耗,使生态环境建设的难度越来越大。
2、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目前全区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还达不到初中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16.3%,小学占30.5%,初中占42.1%,高中及高中以上仅占11.1%;其中山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84年,不足小学文化程度;川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3年,接近初中二年级程度;同时后备劳动力受教育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全区农村7岁-15岁人口中辍学率占38%。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直接导致接受和掌握新技术、吸纳新信息、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低下。我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九成以上外出劳动力都在西部地区从事职业技能较低的工种,工资收入水平低。
三、“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壮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推动全区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基本思路
根据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区指导。
1、南部黄土丘陵山区。充分利用六盘山系山高雨多的有利条件,通过水源涵养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生态移民、退牧还草、人工种草等项目的配套实施,尽快构建大六盘生态经济圈生态支撑体系;合理开发利用六盘山系水资源,大力改善库井灌区农田配套设施,发挥当地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和旅游资源,培育壮大以草畜、马铃薯、特色林果、玉米、中药材、小杂粮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型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努力开拓劳务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做大作强生态旅游产业。
2、中部风沙干旱。继续抓住国家大规模实施退牧还草的有利时机,切实搞好天然草场植被恢复与保护,巩固封山禁牧成果;重点解决好农村人畜饮水和安全饮水问题,按照“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滩羊饲养及加工和优质牧草种植及加工为重点的草畜产业,以马铃薯、压砂西甜瓜生产销售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以甘草、柠条、红枣等种植和加工为重点的林果业,建成生态农业区。
3、引黄灌区。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中心,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构建节水型灌区;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抓好优质粮食、枸杞、清真牛羊肉、牛奶、淡水鱼、蔬菜、玉米和酿酒葡萄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率和深加工度,实现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生产模式转变,尽快建成现代农业发展区。
四、“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一)粮食生产
全区耕地保有量1600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2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50万吨,其中灌区250万吨,山区100万吨,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
(二)农民收入
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0元,年均增速达到5%以上,其中:川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年均增长6%;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年均增长6.2%;其中:相对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绝对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元以上,正常年景返贫人口控制在5%以下。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兴修旱作基本农田15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
(四)农业经济发展
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5%,其中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0%,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农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4%;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30亿元。
(五)生态建设
新增造林面积11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平方公里;新增围栏草原面积1440万亩;新建自然保护区5个,湿地保护区10个,湿地公园1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932万亩,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2%。
(六)农村社会发展
解决农村100万人的安全饮水;100%的乡镇、80%的行政村通油路;山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川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90%的农民免费收看8套以上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