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7、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十五”时期,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实施了“8613”农业科技工程,在高产、优质、抗逆动植物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及栽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及控害减灾预测预报、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农业发展等方面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全区实现了水稻品种第6次更新、玉米品种第5次更新、马铃薯品种第4次更新,粮食平均亩产比“九五”末提高了48.8公斤,蔬菜品种发展到100余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引进优质肉牛、奶牛、肉羊新品种20多个,奶产量由“九五”末的5000公斤提高到5700公斤;培育出高产抗旱苜蓿新品种5个,水产品扩展到8个类型20多个品种,畜禽良种改良率在90%以上;在枸杞无公害高效栽培、长红枣贮藏保鲜、马铃薯脱毒及贮藏加工、中药材药理药效研究及新药研发等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全区农业新技术推广覆盖率超过了75%,对推动我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一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县域经济实力不强,以工补农和以城带乡的能力不足。目前我区工业还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整体运行质量不高,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强,大多数县域工业缺乏支柱产业,农业仍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十分有限;同时城市经济发展滞后,规模最大的城市--首府银川市,其基础条件、人均GDP、利用外资、创新能力等在全国的35个重点城市中也处于较低水平,县城及农村小城镇规模更小,发展水平更低,对农村的带动能力较弱;加上我区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对国家的投资和政策依赖性较强,经济结构中重工业和国有经济产值比重高达83%和57%,本地农民难以通过就业增加收入。因此,通过增加地方政府对农村的投入、解决农民转移就业、对农业实行多方面支持的能力十分有限,短期内难以形成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二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我区地域面积虽小,但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草原、沙漠、盐碱地等各种地貌地形,气候普遍干旱,且降水的地域、时间分布极不均匀,农业生产的丰欠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气候条件,加上农村产业结构中非农产业比重小,农业的产出水平极易出现波动,直接影响着农民增收。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晚,龙头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转换能力还处在全国平均线以下,农产品加工程度仅为1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大多数农产品都以原始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市场竞争力差,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较弱。四是畜牧业发展缓慢,农民来源于畜牧养殖业收入水平较低。“十五”时期我区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比“九五”末提高了0.9个百分点,农民来源于畜牧业的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的218.6元增加到272.7元,年均只增加了10元左右,畜牧业的人均纯收入不足种植业的1/3。而我区目前畜牧养殖业中饲养管理粗放、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营销方式落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严重影响着农民畜牧业收入的快速增长。

  2、农业基础条件较差。一是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根本治理。全区重度水土流失面积1.7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4.4%,其中80%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宁南黄土高原丘陵区,受水土流失的影响,一些土地已丧失农业利用价值,直接威胁到当地群众的生存。二是土地沙化形式依然严峻。全区还有尚待治理的土地沙化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2.8%,其中83.4%分布在干旱连年发生的中部干旱风沙区,治理难度较大。三是中低产田比重大。目前引黄自流灌区有2/3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这些中低产田地势平缓、排水不畅、盐渍化严重,产出效益较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四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引黄自流灌区现在运行的大多数水利工程都是50年代-70年代修建,年久失修、老化损坏严重,高耗低能现象十分普遍;新开发的扬黄灌区运行成本高,发展后劲不足;南部山区库井灌区水利设施也都是五六十年代修建,建筑物不配套,建设标准低,经过40多年的运行,建筑物老化损坏严重,有62%的水库成为病险水库,“十五”时期,经过大力改造,目前还有42%病险水库难以正常发挥效益。五是农业科技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目前我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人员知识老化、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农业科技研发、创新、技术集成能力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农产品发展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在实践中转化应用能力低下,2005年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5%,低于全国48%的平均水平;六是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低。2005年全区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只有38%,其中机耕水平只有49%,机播水平38%,机收水平只有17%,远低于中东部省区及全国平均水平。

  3、农民生活条件落后。一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目前全区还有220万人存在氟、盐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水源保证率低、水量不达标、用水方便程度低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农村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目前全区有近500个行政村不通等级公路,1035个行政村不通油路。三是农村教育文化落后。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结构单一,投入体制不完善,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滞后。以县为单位“普九”人口覆盖率仅为7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四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农村卫生、计划生育设施简陋,人才队伍素质较低,服务质量不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度较低,部分山区农村居民基本卫生需求得不到保障,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现象比较严重。“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农村最突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二、“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有利因素

  1、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目前国家已开始大规模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逐年加大。自治区也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努力克服财政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在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化肥补贴、农机补贴和基本农田建设补贴和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的基础上,提高了补助标准,同时为培育壮大农业支柱产业,对枸杞、马铃薯、草畜产业、奶产业、葡萄、西甜瓜等特色产业的基地与龙头企业建设也实行财政补贴,并逐年增加了财政预算用于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量,各市、县(区)也加大了财政支农的力度,全区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为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加大了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全社会正在逐步形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

  2、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宁夏具有能源开发和新型工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今后一个时期,自治区将抓住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保障经济安全需要的有利时机,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效益作为今后宁夏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做大做强以宁东为重点的能源化工产业和新材料等优势工业。“十一五”时期,全区工业增加值将达到440亿元,年均增长14%,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44%。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必将带动城市化的发展,到2010年我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7%,不仅增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也为非农就业提供了空间,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农业产业化经营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我区形成了“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性优势农产品主导产业”,初步建立起了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形成了卫宁、清水河流域和贺兰山东麓的枸杞产业带,盐同灵的滩羊、引黄灌区的肉羊、肉牛改良和六盘山的肉牛等清真牛羊肉产业带,吴忠、银川市的奶产业带,南部山区的马铃薯产业带、引黄灌区的优质粮食、水产品、蔬菜产业带和贺兰山东麓的葡萄产业带。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3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136家,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企业66家,过亿元的企业已有6家,已培育出“夏进”牛奶、“宁夏红”枸杞酒、“西夏王”葡萄酒、“圣雪绒”羊绒、“塞北雪”面粉、“夏绿”脱水菜等知名品牌。200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1.7%,比“九五”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我区将依托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进一步做大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做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将进入跨越式、快速发展时期,必将有力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