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发展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处于全国前列。到2020年,全省气象体系结构更加完善,布局更加科学,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气象现代化程度、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气象整体实力处于全国前列,公共服务能力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进一步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六)加强以中尺度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及应急工程为重点的综合监测网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陆地、高空、卫星相结合,自动化遥感、遥测一体化的全天候大气立体综合观测系统。抓好“十一五”重点项目--中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工程建设。加强沿江、沿淮及山区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网、城市群加密观测网建设。
(七)强化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建设。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准确率为核心,不断完善天气、气候、农业与生态气象、雷电气象等预测预报业务系统。加快预测预报精细化进程,提高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为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八)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以提高信息资源数字化、标准化、实用化、集成化、网络化为目标,建成国内先进的省级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可供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系统直接使用的产品,以及供水文、环境、生态、林业、农业、民航等相关业务单位共享的信息产品,实现气象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九)加快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服务系统建设。把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程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之中,建立组织协调通畅、部门分工明确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设不同类型、满足不同需求的省、市两级应急移动气象台和观测系统,开展森林火灾、雷电灾害、地质灾害、化学污染、爆发流行病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现场气象保障服务,为政府组织救援、疏散群众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
(十)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公共气象业务系统,基本实现服务产品的数字化、多媒体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多样化、精细化需求。各级政府要完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渠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声讯、户外显示屏、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迅速传播气象预报警报,扩大气象信息公众覆盖面。有关部门和媒体要确保气象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