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种质资源引进、收集、评价、品种改良、保存和创新及新品种定向培育。研究开发适宜中国北方生长的种质发掘培育技术。重点开发主要农作物、花卉、水果、林木、牧草、畜禽与水产品等优良新品种的生物育种技术、定向超高产杂交育种技术、农作物新品种规模化制种、繁育技术和种子现代加工技术。重点研究主要生物性灾害及重大外侵有害生物成灾机理预警防控技术、集约化饲养场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开展清洁养殖设施研究;开发生物制剂、疫苗、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2.开发农林生态系统技术
加强农林生态系统构建与林下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加强林草生态系统集成调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开发农林生物质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加强能源植物品种引进、改良、利用与开发。
3.开发农产品深加工与现代储运技术
重点开展主要粮、油、果、菜等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果蔬、花卉等鲜活农产品保鲜贮藏技术,鱼虾类活体运输技术,研制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农产品保鲜贮藏设备,提高我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4.加强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
重点研究土地、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技术,尤其是节水灌溉技术,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系统与综合利用技术。加强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技术研究与集成,开发云水资源利用技术。研究不同类型水污染控制技术、农用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修复技术,保证农用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加强东部山区柞蚕、食用菌、中草药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加强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污染,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
5.发展设施农业与农业信息技术
重点开展工厂化种、养殖业建筑设施研究与设计,棚室环境因子的调控技术与工厂化育苗技术及配套设备设施的开发与研制,设施灌溉、施肥、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的研究与开发,设施养殖业的动物行为监视识别与饲养技术研究,基于遥感技术的农业资源和农情动态监测技术研究,基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温室环境模拟模型的温室环境自动控制系统研究等,发展日光温室园艺作物生产,促进设施工厂化农业的产业升级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使辽宁成为独具北方特色的设施农业产业中心。
6.实施农村科技示范工程
以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村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为切入点,以大力发展县、乡特色支柱产业为突破口,以引进良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实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乡(镇)建设工程和科技富民强县计划,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进程。全面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使县、乡经济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探索出一条具有我省特色的依靠科技振兴县、乡经济之路。
(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到2010年,实现现代服务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达到60%。到2020年,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使科学技术对现代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
1.发展数字文化产品和网络服务产品
重点发展网络教育产品、基于优秀中华文化的数字文化产品、网络健康与卫生服务产品、娱乐产品等。加快数字内容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进程,促进数字内容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
重点发展网络安全技术与设备、视频监控网络、传感器网络、视频多媒体点播系统、远程教学公共平台、智能交通监控管理系统及网络电视系统等,实现新一代网络关键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3.推进传统服务升级
积极运用高技术不断提升金融、物流、邮政、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创造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传统商业向电子商务支撑下的现代物流与现代商业转型,不断扩大电子商务应用规模,促进电子商务的产业化。
4.加速商业现代化进程
积极运用自动包装、仓储、分拣、传输等现代技术,研究推广商业服务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商业智能技术、商品标准编码技术等,不断提高我省商业的现代化水平。
(五)加快社会领域科技创新,整体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重点突破制约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引领我省建立平安、和谐的人居环境和社会环境。到2010年,社会发展领域研究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发展科技总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20年,社会发展领域科技综合水平居于国内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1.人口与健康
--建立人口规模适应资源存量和经济发展的趋势评价模型,保证人口规模、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开展高发出生缺陷疾病产前、产后干预技术研究,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开展艾滋病、肝炎等重大新老传染病、地方病预防控制技术研究,将疾病的防治重心转向预防;提高病原微生物检测、监测和预警的技术水平,为高效、快速反应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多发病的综合防治研究,探索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研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防控制的有效措施和生物治疗技术,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开展知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总结及传承方法研究,加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建立药品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反应体系;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2.公共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