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投入地质勘查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大各级财政对矿产资源勘查的投入力度,注重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按照“取之于矿、用之于矿”的原则,从省级分成所得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矿业权价款、矿产资源税等财政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省级地质勘查资金。地质勘查资金主要用于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调查、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的矿产勘查、中央财政出资勘查项目的资金配套,以及风险较大、社会资本不愿独立投入的勘查项目。地质勘查资金初期由财政出资3亿元建立,“十一五”期间每年增加5000万元,实行滚动投入、良性循环。对地质勘查资金出资查明的矿产资源,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采用市场方式出让矿业权或转让股份,所得收入主要用于补充地质勘查资金,实现资金滚动发展。地质勘查资金要引入市场机制,开放运作,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都可按照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参与资金勘查项目的投资合作,按照出资比例享受投资权益,承担勘查风险。
(十三)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制定和实施我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征收制度,保证国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健全和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根据矿产自然属性、勘查风险程度和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分类出让矿业权。加强矿业权市场监管,制定市场规则,规范交易行为。建立省级矿业权交易中心,实行公开、公平竞争原则,将矿业权出让、转让统一纳入交易平台。培育和规范各类地质勘查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矿业权和矿产储量评估机制。
(十四)积极稳妥推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我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要在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属地化的基础上,按照事企分开、稳妥推进的原则进行。全省除保留必要的公益性地质调查事业单位外,其他地质勘查单位在属地化基础上逐步向企业化过渡。通过对属地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内部优化整合,发挥行业优势,组建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能力的规模化、集团化地质勘查开发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商业性地质勘查市场的主体。进一步加大对地质勘查单位改革的扶持力度,在改革中解决地质勘查单位历史遗留问题,为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创造条件。在中央政策不变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省级财政地质勘查事业费不变。将地质勘查单位办学校、办医院等社会职能及离退休职工管理从地质勘查单位分离出来,实行社会化管理。按省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尽快落实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社会保障政策及住房改革所需经费。按照“新人新政策,老人老政策”的原则,界定时间界线,区分和明确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中新老职工的身份和待遇,老职工退休时享受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待遇全部纳入财政供养,新职工执行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在改革过程中,支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按照市场化原则依法运作自身拥有矿业权,地质勘查单位自筹资金形成的矿业权由地质勘查单位依法自主处置,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收益,由财政收取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用于地质勘查单位勘查工作。地质勘查单位改革中涉及的土地资产处置,参照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的有关优惠政策执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改革要给予一定过渡期,实现事业向企业的平稳过渡。对中央管理尚未属地化的冶金、化工、建材、石油、武警黄金地质勘查单位,可参照上述有关政策执行。
(十五)扩大地质勘查对外开放。认真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保持我省对外商投资勘查开采各种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研究鼓励外商投资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政策,同时注重加强对外来勘查开发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鼓励国内外资本投入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发挥我省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鼓励地质勘查单位及省内企业与境外国家合作开展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协调疏通工作,争取有利于投资境外勘查的优惠政策,创造便利条件,完善矿业“走出去”服务体系,组织协调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使“走出去”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境外风险勘查资金,并积极向国家争取部分援外资金,用于开展境外风险勘探开发,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