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问题更加严重。体制转轨下的老失业人员因自身素质偏低、市场竞争能力弱,大多成为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难度越来越大。部分实现再就业的人员就业质量不高,稳定性差,产生了“就业-失业-再就业-再失业”的恶性循环。
四是青年群体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构成新的青年失业群体,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随着新成长劳动力增长高峰的到来和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青年群体就业问题将成为“十一五”时期就业工作的又一重点和难点。
(三)就业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就业工作在面临压力和严峻形势的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高度,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其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为扩大就业提供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时期,我省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活力,大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协调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现代化半岛城市群、环境优美生态省和社会主义和谐山东,努力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任务目标和战略措施,必将对就业工作产生巨大的拉动和带动作用。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优化就业结构。“十一五”期间,我省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从所有制结构看,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吸纳的就业人员占城镇新增就业的比重不断增大;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上升;从就业形式看,多元化的就业格局已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观念的变化将带来灵活就业人员大量增多。
第四,积极就业政策框架基本形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从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积极就业政策框架已基本形成。随着各项促进就业政策的深入落实和完善,政策效应将进一步释放,就业和创业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为“十一五”期间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十一五”时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坚持人本服务理念,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继续解决好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人员就业问题的同时,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再就业援助体系、优惠扶持政策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要求和公平就业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