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省完成生产总值1.8万亿元以上,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阶段,既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显期,既给就业工作带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城市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对就业工作的影响日益突出。
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是我省的四大战略之一,当前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5年全省城市化率为45%,并以年均1.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十一五”期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我省城镇化进程将进入加速期。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每年预计新增城镇人口140万人左右,转移主体是处于劳动年龄段的中青年农民;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大将产生更多失地农民,全省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预计将产生10万左右被征地农民,这将给城镇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二是就业方式多样化。就业结构和方式正发生着显著变化,城镇第三产业新增就业占新增总量的6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用工比重达到70%,非全日制、临时用工、劳务派遣等灵活形式就业占30%左右。
三是劳动关系更趋复杂。“十一五”期间,劳动关系将更加复杂,全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增强就业稳定性、提高就业质量的任务更加繁重。
四是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影响。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拉动就业的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给就业增加带来一定的压力。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国际社会针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轻纺、五金等产品的国际贸易磨擦不断升级,对我省外贸型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同时,重大突发事件对就业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就业工作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进入劳动适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将继续呈现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叠加,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
一是总量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十一五”期间,我省预计城镇每年劳动力供给量达180万人,五年供给总量900万人,同时农村有800多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按经济增长10%计算,城镇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约130万个左右,年度供求缺口在50万左右,劳动力供求矛盾依然突出。
二是结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我省劳动力数量庞大,同时劳动者素质与经济发展和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中没有接受就业培训的占30%,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中80%以上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失业人员技能单一、再就业能力差。这种状况与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不相适应,给就业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