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每个区县重点建设1处设备齐全、专业配套、机制灵活、富有活力的职业教育中心,主要承担区域内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职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现有高职院校保留原有中等职业学校牌子的,可继续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放力度,为山东西部、全国大西北培养人才。自2006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2万人左右,2010年在校生达到6万人左右。
3.切实抓好职工教育和农民教育。职工教育以在职职工为主体,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强化企业职工全员培训,提高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对一线职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对所有职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爱岗敬业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职工队伍。鼓励未能继续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和未能就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到职业院校接受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十一五”期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工培训50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达到10万人,培养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3.5万人。大力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加快培养企业生产一线急需的新技师。在大中型企业建立培训、考核鉴定与使用待遇相联系的培训制度。
要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十一五”期间,培训农村科技骨干3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万人次。继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民(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十一五”期间完成万人培训任务。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
(一)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努力建设一批专业服务面广、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高、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积极设置面向全市乃至全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发展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专业。实施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工程,提升专业水平。在全市建设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医药、护理、化工、新材料、水利、物流、机械、冶金、通信、陶瓷、建材、建筑、纺织服装、丝绸染整、商贸、旅游、金融、保险、食品等30个左右的骨干专业,形成我市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