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基本形成。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全面兑现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工作扎实推进,2004年以来全市兑现计划生育奖励金总额8109万元,向农村发放奖励扶助金2318万元、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5791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全部到位。“十五”期间,累计建立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基地549个,帮扶计划生育“三结合”家庭13.93万户,落实帮扶资金3496万元,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建设不断深入。
(五)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有所突破。全市进一步健全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配齐专兼职工作人员,完善了市、县、镇、村四级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网络。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落实,率先在全省解决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相同的财政投入问题,全面落实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
(六)婚育新风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关爱女孩行动以及综合治理出生婴儿性别比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男女平等、计划生育、少生优生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弘扬。全社会重视解决出生婴儿性别比问题、改善女孩生存条件、关爱女孩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七)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面实施。健全和完善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市指导所为核心、县站为依托、乡(镇、街道)服务站和村服务室、社区服务站为基础的技术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每年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近600万人次,实施节育手术10万人次,全市综合节育率达90%以上。广泛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活动,全市19个区(市)县全部达到市优标准,其中国优2个、省优9个。
(八)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源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建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应用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数据质量。以信息化推动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以信息化促进服务的系列化、个性化,为实现信息传递网络化、人口管理动态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人口综合研究、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提供了信息支撑。
二、“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人口数量、素质及结构问题将依然存在。全市虽已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但仍存在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等问题。全市人口总规模达1082万,并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突出,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战略任务将长期存在。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口素质偏低之间的差距,已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0%,人口老龄化压力开始显现,并将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而不断加重。人口总量过多、人口素质问题和老龄化的多重压力将始终交织在一起,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