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4
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一、现实基础、战略机遇和重大意义
1、现实基础
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也是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突出表现在教育、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落后。“十五”期间,国家和省投入专项资金近7亿元用于“两区”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和校舍建设,新建起一批乡镇初中和农村寄宿制小学,“两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所提高。到2005年,“两区”所有县(市、区)全面完成了“两基”教育任务,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7%以上。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制约,“两区”教育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学校布局结构不合理,县城学校数量少、规模小,农村学校布点多且分散,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新建寄宿制学校装备条件差,学生公寓、食堂等生活用房不足,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59个县的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也十分落后,现有的376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有56%没有达到国家基本建设标准。乡镇卫生院654所,需要新建和改扩建的有266所,占到46%。在15843个行政村中,有2638个村没有卫生所。大部分县、乡、村缺少或根本没有文化和体育活动设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两区”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2、战略机遇
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政策更加优惠实在。特别是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其中“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方针,成为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加快“两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明确提出对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革命老区实行集中连片开发,比照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将进一步提高“两区”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为“两区”社会事业发展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区”开发战略,提出以产业开发为龙头和核心,以改善交通条件为主的重要基础设施为条件,促进“两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加快改变“两区”社会事业的落后状况,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3、重大意义
加快“两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具体体现,是对“两区”人民深切关怀和高度负责的具体行动。加快“两区”社会事业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两区”社会事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两区”实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推进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切实提高“两区”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2、基本原则
(1)坚持“普惠”原则。项目规划要充分考虑“两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解决好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发展的原则。
(4)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的原则。
(5)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事业设施布局规模与居住用地、居住人口相对应的原则。
(6)坚持远近结合、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
(7)坚持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利,易于到达的可及性原则。
3、主要目标
加快发展公共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推进公共事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和社会公众生活提供保障,创造条件。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县城中小学建设。“十一五”期间,在59个县每个县城新建或改、扩建1-2所小学,新建或改、扩建1所初中,共计新建或改、扩建118所小学,62所初中,有效解决县城内学校数量不足,中小学班容量过大、学生入学难的问题。
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重点在“两区”450个左右的山区乡镇每个乡镇新建或改扩建1-2所标准化寄宿制小学,其中3万人口以上乡镇每个乡镇建设2所,其余乡镇建设1所,“十一五”期间,共建设510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小学。其中:新建170所,在原有寄宿制小学基础上改、扩建340所。
农村乡、镇初中改扩建。原则上每个乡镇只保留1所初中。对59县(市、区)现有的699所乡(镇)初中中校舍严重不足、设施设备条件较差的450所学校,集中进行改扩建,新建一批学生宿舍、食堂,扩建学生活动场地,充实教学设施设备,使其达到基础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
(2)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十一五”期间,对59个县中未达标的19个县级综合医院、51个中医院、43个妇幼保健院、59个卫生监督所的完成建设任务,使“两区”县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基本达到国家建设标准,80%以上实现设备、人员、管理和服务能力全面达标。
乡镇卫生院建设。原则上每个乡镇只保留一所卫生院。完成266所业务用房不达标的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为654所乡镇卫生院常用设备填平补齐,基本满足业务需求,资助7810名卫技人员参加学历教育,达到相关执业资质要求。在每个乡镇建设一所能承担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卫生院,80%以上通过评审,达到一级乙等以上卫生院标准。
村卫生所建设。采取个人投资、集体举办、乡镇卫生院设点等多种方式,在每个行政村建设一所符合建设标准、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诊治的村卫生所。80%以上通过评审,达到“标准化村卫生所”要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快“两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步伐,2007年使“两区”县推行率从现在的35%提高到55%以上,到2010年,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部覆盖,农村人口参合率达到80%以上。
(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十一五”期间,建设覆盖“两区”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新建县图书馆40个、县文化馆39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628个、村文化活动室14986个。改扩建县图书馆3个、县文化馆5个,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每个乡镇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站),每个村有一个文化活动室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实现每个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县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馆舍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年购书经费不低于5万元,藏书量不低于8万册,年入藏量不低于2000册,设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站点,电子阅览室拥有计算机20台以上。县文化馆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馆舍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设有文化活动厅(室)6个,设有宣传橱窗(栏)10平方米,馆内设备总值达到30万元以上。
每个乡镇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建筑面积在300平米以上,设有阅览室1个,藏书量不低于2000册,年入藏量不低于100册,活动室1个,电子阅览室1个,至少配备电脑1台,投影仪1台,卫星接收设备1套,可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配备基本文体活动设施:棋牌室1个,配备象棋、扑克牌等基本娱乐工具。已建有广播站的乡镇将广播站并入文化活动中心。
每个村有一个文化活动室。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建设标准:要有与本村人口数量相适应的活动面积,阅览室1个,活动室1个,配备基本文体活动设施,棋牌室1个,配备象棋、扑克牌等基本娱乐工具,电影放映设备1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