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四个专项规划的通知


  2、煤矸石资源为主的电力工业

  鼓励利用煤矸石、中煤为燃料发电和利用粉煤灰、矸石废渣综合开发项目,发展循环经济。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大型坑口电厂、煤电联营、热电(冷)联产机组及高效节能机组的建设,积极开发煤层气、风能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在项目布局上向贫困面较大的吕梁、临汾两市倾斜.

  3、铝、镁等为主的冶金工业

  发挥“两区”铝、镁、铁等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氧化铝产业,推进铝、镁资源深加工,扶持铝镁合金及其制品等综合开发项目。加大钢种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鼓励新上一批硅钢、新型建筑结构钢、汽车用钢等钢铁项目。在项目布局上向贫困面较大的吕梁、临汾、忻州市倾斜.

  4、新型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

  利用“两区”丰富的石材、铝钒土等资源优势,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高效耐火材料、新型陶瓷材料、钕铁硼磁性材料、高岭土材料、纳米材料、新型纤维材料等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新型材料,努力培育新型特色材料生产基地,扩大市场份额。有重点地发展水泥工业,支持日产2000吨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装备和配套材料开发,鼓励企业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废渣生产水泥,发展循环经济。在项目布局上向贫困面较大的吕梁、临汾、忻州市倾斜.

  5、矿山机械、汽车配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

  在“两区”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上,通过整合资源,依托技术、市场和品牌优势,带动“两区”矿山机械、汽车配件等产业发展,促进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装备制造业以原平、新绛、闻喜等县为主要基地,高精铸造业重点培育吕梁、临汾、忻州等三个产业集聚区。

  6、农畜产品加工业

  小杂粮加工。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小杂粮品种改良和开发,努力提高小杂粮的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小杂粮的产业化经营。在小杂粮加工转化上,积极开发以优质小米、杂豆等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开发以燕麦、苦荞为主的保健食品。

  玉米深加工。玉米是“两区”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依托大量原料供应优势,积极鼓励发展淀粉加工、乳酸钙、麦芽糖等深加工项目。

  薯类加工。立足“两区”马铃薯、甘薯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推广优质薯类加工专用品种,以淀粉加工和优质马铃薯出口为主,在稳定发展粗淀粉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精淀粉及淀粉深加工产品,开发薯类营养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实现薯类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以忻州西部6县为主规划布局项目。

  干鲜果加工。以黄河沿岸红枣、太行山中段核桃和中南部苹果、梨、葡萄等为重点,积极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干鲜果品加工业。红枣、核桃要在扩大初加工和出口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系列保健食品和枣汁、核桃露等深加工产品。鲜果要在提高品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果脯糖果、果酱、果干、果汁、果酒等深加工产品,增强果品产后处理和贮藏保鲜能力,加快果品加工型品种的推广和出口基地建设。以吕梁、临汾红枣、水果产区为主规划布局。

  蔬菜加工。充分发挥“两区”茄果类、根茎类蔬菜生产的区位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行净菜上市,提高蔬菜产后处理能力。加快发展蔬菜罐头、冻干菜、脱水菜、蔬菜汁等深加工产品,提高蔬菜加工转化水平。重点建设大同、运城两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基地。

  中药材加工。建设晋北黄芪,晋东南党参、黄芩,晋南生地、柴胡等地道中草药材生产基地,扶持一批经营机制好、带动能力强的中草药材加工企业,重点发展植物药提取液和中草药制剂的深加工,扩大饮片加工及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建设GMP基地,提高中药材加工能力和开发水平。

  畜产品加工。以草地资源开发和肉牛、肉羊养殖为重点,稳步发展奶牛、猪、禽、獭兔,适度发展特种养殖,重点支持肉类、乳品、绒毛、皮革加工,建设具有我省区域特色的优质、高产、高效畜牧业基地。充分利用当地草地资源,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等政策的实施,大力发展饲料饲草加工业,推动畜牧饲养业健康发展。在项目规划布局上与雁门关生态经济畜牧区建设结合,同步考虑,统筹安排。

  7、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区域协作”的思路,确立旅游业在“两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统筹开发“两区”特色旅游资源,重点支持25个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业成为“两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按照全省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精心打造红色旅游路线、沿黄风光旅游带、太行风情旅游带和工农业观光旅游精品线路。

  要积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加快旅游景区公路与交通主干线的连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旅游景区和服务设施的建设,鼓励兴办农民客栈和农家乐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功能,拓展旅游市场,优化旅游环境,全面提升“两区”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8、其它

  积极扶持化工、医药、包装等工业。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布局一批以玉米、植物秸杆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在农畜产品集散中心扶持市场建设,为农畜产品提供物流服务。

  上述产业项目共448个。按大类划分:农业产业化及农畜产品加工项目199个,煤炭、煤化工、电力、冶金和燃料乙醇等项目113个,新型建筑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包装等项目111个、旅游业项目25个。

  四、产业开发的政策措施

  1、认真落实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2、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银企合作,鼓励各商业银行支持“两区”产业项目建设。

  3、立项和贴息支持。对列入“两区”开发的产业项目,省政府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和对财政收入、农民收入贡献的大小,采取四种扶持方式:对国家宏观调控的项目,在规划范围内给以优先立项扶持;对财政增收贡献大的项目,积极协调银行贷款,并给予贴息支持;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农业产业化和农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适当的启动资金扶持,并对固定资产贷款给予贴息;对旅游项目,主要在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适当支持。

  4、发展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在“两区”内加快组建政策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中小企业担保风险补偿资金。

  5、放宽企业登记和市场准入条件,降低“两区”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

  6、加强用地政策支持。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确保“两区”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本村集体所有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通过联营、租赁等形式,参与产业项目建设。

  7、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引导“两区”内的优势企业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倡和鼓励科研单位或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两区”产业开发。对在“两区”发展壮大产业和骨干企业、创办产业基地、创立名牌产品、开拓产业市场等方面的有功人员,予以奖励。

  8、实施名牌战略。对“两区”内现有的知名品牌,进行保护、规范和提高;对传统名优品牌,进行挖掘、整理和宣传;对优势特色产品,要通过扩大规模、开拓市场,创立品牌。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山西省名牌产品”和“山西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对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股份制改革、促进营销中做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给予奖励。

  9、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和其它地区有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来“两区”投资办厂,合作开发。积极争取和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以及国外双多边援助,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两区”产业开发建设。鼓励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一揽子引进方式,把发达地区的技术、管理、营销、品牌、资金、人才等优势与“两区”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结合起来,带动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以交流与合作为重点的外向型经济,培育“两区”外向型企业和出口创汇产品。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