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大开放工作力度。一是创新招商方式。出台市《关于加强开放工作的意见》。组织好“9·8厦门”、石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重点组织铁路、公路、能源、“五大基地”等专项招商。二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鼓励外资投向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农业和环保产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和技术升级,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招商引资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把资金到位率、合同履约率作为外商诚信的主要依据。三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快融入“京津冀都市圈”。寻求利用黄骅港、石家庄机场、天津港资源的途径,提高我市经济和市场覆盖半径。寻求在山西阳泉等地建立我市的煤源基地,加快解决我市一次能源对外依赖度高的问题。四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发挥我市纺织品、服装等行业的优势,着力开发自主品牌。扩大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等产品出口。改革外贸体制、机制,整合外经贸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收购型出口向自营出口和外贸代理制的转变。
10、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是确保高标准完成188项政府目标分解指标和40件实事。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督导,务求实效,年底必须完成。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最低小时工资制度。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出台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意见。调整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适当降低起付线,增加慢性病大额门诊补偿费用。三是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尽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监管、应急救援两大体系,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教育培训、责任追究三项机制。巩固扩大“洗楼行动”成果,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四是抓好房地产市场管理。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积极发展廉租房。规范商品房销售价格行为。建立、规范基准地价定期确定和公布制度。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为。依法加强对涉及住房价格和收费的监督检查。
四、抓住机遇,深入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机遇。我市近几年来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也为深入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在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同时,要抓住当前经济运行状况比较好、财力比较充裕、经济活力增强、各方面条件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深入研究和解决一些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深层次矛盾。我委认为,我市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1、着重解决好发展观念和思路问题。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学习好、理解好、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理解、自觉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解决长期困扰我市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前提与关键。当前应突出解决好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片面讲发展,从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出发,只求总量增长,不计资源环境代价。二是消极看调控,只看到不利影响,抓不住有利机遇,缺乏主动应对招法。三是精神状态不振作,对工作疲于应付,只有按部就班的套路,没有创造性的勇气。对此,要继续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教育,继续深入开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继续深入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教育。结合“双提三效”活动,着力解决好干部精神状态问题,把当前工作做好,把长远工作做对,重要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积极的有作为的态度,把国家政策理解好,把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研究好,创造性地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提高决策力、强化执行力,这是实现我市更快更好发展、和谐石家庄建设两大任务的组织保证。
2、统筹考虑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途径和办法。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一是统筹抓好规划设计。出台产业布局导向规划,完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各县(市)、各区域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环境基础、产业特色,合理定位区域功能。培育发展县域工业园区、城市产业园区,引导生产要素集聚。二是加快实施“1+4”组团城市发展空间战略的基本政策和建设要求,搭建工业化、城市化平台。包括产业政策、管理政策、基础设施政策、财税政策、户籍政策、就业政策等。在力度上要给予倾斜。同时严格要求县级市和基础好的县城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力争在“翻两番”的时间段内,建成一批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这是搭建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容纳农村劳动力平台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在城镇建设资金、土地收益资金、土地承包办法、经营城镇基础设施等方面出台政策、改革创新。三是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促进农业生产力布局合理化;调整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的领域;调整农业就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四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形成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有利条件。据世行分析,劳动者平均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可拉动GDP增长9%。一方面要形成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总体规划、配套政策、投入制度;一方面从我市城镇就业已基本市场化、研究制定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条件已经成熟的现实出发,对我市区域内18岁以上劳动者逐步实行统一的就业政策,有序地引导规范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