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四、全面优化创新环境。全方位营造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制定实施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投资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各类发展资源、资本投向技术创新领域,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质服务,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发展城市创新文化,大力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大科技普及工作力度,激发群众的创造热情,形成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强大合力。

第二节 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建立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城市。

  一、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提升普及义务教育成果,促进全民共享优质公平的义务教育。完成第二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启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和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城区配套学校建设与城市拓展保持同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推进普通高中城镇化布点建设,积极扩充优质教育资源。重视加强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师资队伍特别是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二、突出发展职业教育。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与全市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职教体系。高标准建成职业教育基地,重点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提高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服装、建筑、烹饪、休闲娱乐、现代农业等重点专业群。创新办学模式,推广“学分制”和“订单式”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比例大体持平。

  三、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每万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1200人。进一步办好市属高校,提升地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加快岳麓山大学城建设。整合利用好市域内各类教育资源,推动国家和省属在长高校为长沙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大力发展成人教育。逐步建立起覆盖面广、层次多、办学形式灵活的成人教育网络,形成以学校为基地、现代远程教育为载体的终身教育体系。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加强从业人员、转岗和失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以知识更新和提高技能为重点,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活动。

第三节 提高人力资本贡献力



  把开发和聚集人才资源作为加快长沙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

  一、开发人才资源。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全面提升我市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加强高层次、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与青年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发挥老年科技人才的作用。着重在战略投资、企业经营、科技攻关等关键层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眼光的高精尖领军型人才,着力开发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国内优秀人才。“十一五”期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73.3万人。

  二、健全人才机制。推进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深化人才流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充分激活人才成长潜力和创造潜能。

  三、优化人才环境。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市场,加强人才市场监管,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范围,提升中介组织服务功能。建立人才信息网络体系。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构筑区域性人才资源集聚中心。

第八章 建设和谐社会



  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强化公共服务、创建文明城市、加强民主法治、保护资源环境等为主要着力点,努力建设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长沙。

第一节 改善人民生活和公共服务



  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着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扩大城乡劳动就业。政府通过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避免经济停滞和过度波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全社会创造较为充分、平等和不断增长的就业机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适度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挖掘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潜力。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融合,加强对新生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对特困群体失业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加强就业指导、失业控制、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加快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将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灵活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进城就业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监管和保值增值机制,提高统筹层次,实现“五险合一征缴”。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保体系的补充作用。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三、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重视保障和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努力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规范分配秩序,完善企业工资分配调控体系,加强垄断行业收入监管,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有效的劳动工资协调、制衡和监督机制,打击克扣、拖欠工资行为。强化政府再分配调节功能,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运用税收等手段调节过高收入,着力推进城乡、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贫富人群在分享发展成果上的差距。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功能,鼓励和引导先富群体以各种形式回报社会。“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控制在2.8∶1以内。

  四、构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以打造平安长沙为目标,加快建设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增强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健全旱涝、气象、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预警预防和紧急救援体系,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大安全生产装备设施投入,严格整顿安全生产秩序,遏制煤炭开采、烟花鞭炮等高危行业重特大事故。切实抓好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反分裂国家、反恐怖袭击应急体系和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抓好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

  五、强化卫生、体育等领域公共服务。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市、县、乡三级基本医疗救治网络,健全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加强对霍乱、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搞好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服务,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健全对农村部分家庭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体育设施,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争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体育盛会。加强档案设施建设和档案资源开放利用。加强对妇女儿童的社会公共服务,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注孤、老、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福利院、养老院、特殊教育机构及康复中心等设施。

第二节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