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设服务功能完备的新型社区。大力建设以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基础、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充分挖掘社区服务资源,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壮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专业工作者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抓好社区服务机构建设,重点发展面向社区贫困家庭、优抚对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发展面向失业者的就业中介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家政、养老、托幼、医疗等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属地单位、社团的社会化服务,使社区成为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生活家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三、营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在发展高品质住宅的同时,保持合理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房投放量,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改善贫困特需人群和暂住人口的居住条件,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005年的27.2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32平方米,并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2010年环境功能区基本达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初步形成天蓝水碧、清洁安静的城市环境。依托独特秀美的“山水洲城”资源,建成“两圈百园”的城市林业生态圈,全面加快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市,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高品位建设城市景观。加快重点区域、地段的城市形象和景观设计,以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绿化亮化和城市雕塑等丰富城市空间,使市民充分感受到城市的视觉魅力。努力建设健康城市。完善城市公共健康设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健康社区、健康行业、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四、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满足市民多样化文化生活需求。建好市博物馆、图书馆、滨江音乐厅和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标志性项目,创作一批有全国影响和湖湘特色的文艺作品,加强街道、社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和活跃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大众文化。充实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空间。弘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通过社区论坛、传媒访谈、网络通道、民意调查等方式,形成市民、政府、社会之间良性互动渠道,引导市民关心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增强城市发展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将优秀的传统城市人文内核转化为顺应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
五、建设适宜创业发展的城市。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建立健全鼓励创业的政策机制,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发展氛围,形成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通过广大市场主体的自觉奋斗,最大程度地释放长沙的发展潜能。努力降低投资创业成本。加强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保持我市与沿海地区在土地、住房、水、电等方面的直接成本比较优势,依靠优质服务切实降低隐性成本,把长沙建成极具成本效益优势的投资创业洼地。
第五章 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
充分发挥投资和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作用,努力加大投入,积极扩大消费,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快速增长。
第一节 扩大投资需求和优化投资结构
保持平稳较快的投资增速,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实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有效带动。
一、保持投资稳健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投资总规模为“十五”期间的2.5倍。强化重大投资项目支撑,加强项目的策划、开发和储备,建设一批事关全市发展大局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经筛选、论证,五年共计划安排200个重大项目,投资额为2789亿元。建立高效、灵活、规范的投融资机制,在畅通银信融资渠道的同时,拓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融资空间,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充分利用企业并购、风险投资、境外上市等形式扩大利用外资,积极利用国外政府和境外金融机构贷款。坚持和完善“两级建设、多元投入”的城市建设投资体制,抓好城市国有资本营运,拓宽城建资金来源渠道。充分激活社会投资,“十一五”期末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80%以上。
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十一五”期间,必须实现投资重点的战略性转变,加大关键领域投资。把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作为重中之重,各领域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预期目标为:基础设施投资占38%,社会事业投资占12%,产业投资占50%,其中工业和高新技术投资占比由“十五”期间的20%,逐步提高到30%。加大政府对工业特别是科技型产业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工业投入,稳步实现经济增长格局由投资支撑为主向投资、产业均衡支撑的转型。同时,加强对“三农”、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的投资,促进协调发展。
三、明确政府投资重点。“十一五”期间,财政建设性支出的重点是:完善提升基础设施、支持引导战略性产业、保障政府公共服务。五年间市本级安排财政公共投资240亿元。优先投资领域为:新农村建设,包括优质粮食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动物防疫体系,农村道路、能源、饮水、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市场体系建设等;产业优化升级引导,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研发和高技术产业化;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行业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循环经济试点工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公共安全和应急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职业教育、社区服务、公益性文化设施。
第二节 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
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消费需求持续扩大,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一、增强消费能力。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城乡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增加即期消费行为。加快发展信用消费,拓宽消费信贷领域,创新消费信贷的金融工具,推动消费方式由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
二、拓展消费领域。引导居民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推动居民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从生存型向更高层次转变,引导消费需求向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积极开拓住房、汽车、教育、文化、旅游、保健、通讯、中介服务等消费领域,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日趋优化,到201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32%和40%。培育良好的消费意识,提倡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环保消费和科学消费。
三、改善消费环境。大力开拓消费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商业网点等消费设施建设,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的渠道,改善农村消费条件,不断填补城市居民消费升级留下的市场空间。全面清理抑制消费的政策性障碍,刺激居民消费。加强物价调节,保持居民消费价格的基本稳定。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努力创造健康安全、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使消费者放心消费,乐于消费。打击坑蒙拐骗、价格欺诈、强买强卖等不利于消费者的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第六章 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范围内推进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全面加强体制改革的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这个中心,突出加强政府制度建设和制度管理,完善和创新政府决策、运行和监督体系,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效能型、透明型、法治型政府。
--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政府经济工作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上来。强化政府公共职能,将财力、物力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责分工。减少行政层级,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责权,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抓好乡镇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增强乡镇公共服务能力。
--政府制度建设。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政府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并加快实现制度化。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改进行政管理方式,简化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程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问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