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市场化经营。推进以工业化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培育壮大农业企业,鼓励农地依法自愿合理流转,支持工商企业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规模生产,支持农业企业和示范大户依法集中经营种养业,支持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积极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强化其利益联结机制,抓好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特色农产品集体商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农产品加工。以粮油、畜禽水产、茶叶、果蔬、乳品、林产品加工等为重点领域,重视利用我市生物技术优势,在农产品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增强龙头企业与本地产业关联度,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若干农产品加工业知名品牌。
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科技进步。发挥我市作为农业科研资源密集地的优势,加强良种良法研究引进和应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科技型农业企业和示范户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技术水平。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2010年农业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达70%。
--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信息网络。健全农业投入体系,增加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农产品监测检测、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抗风险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六小”工程建设,突出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2010年全市耕地基本保有量不少于287743公顷。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四节 建设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
推进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现代文化的创新发展,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建设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名城,形成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产业集聚中心。
一、保护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加大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注入地域文化的精髓,凸显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加强历史街巷、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旧宅、文化史迹标识的保护,重点保护或改造好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贾谊故居、岳麓书院、橘子洲、开福寺宗教历史文化区、清水塘旅游文化街区、长沙铜官窑遗址博物馆、沩山密印寺、秋收起义纪念馆、刘少奇故居、胡耀邦故居等一批代表性历史人文景观,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文物博览设施体系,研究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二、打造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博会展、文化体育产业,突出打造传媒产业、人文旅游、文化休闲三大最具潜力的文化产业品牌。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左右。
--传媒产业。以享誉全国的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和异军突起的动漫产业为重点,支持省市广电、报业集团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快建设新长沙广电中心和文化产业园,做大做强出版集团和出版物交易中心,加快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基地建设。
--人文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个性化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国家级红色经典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重点建设八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城区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规范行业管理,深度开发国内外旅游市场,加快建设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
--文化休闲。依托长沙颇具特色的休闲娱乐业基础,大力发展提升具有地方特色、市民特色的通俗文化项目和产业,大力开发和提升歌厅、酒吧、保健等雅俗共赏的休闲产品,规划建设好酒吧、仿古和美食等特色文化街区,积极开发都市周边休闲度假圈,把长沙打造成我国中部“休闲娱乐文化之都”。
第四章 建设新农村和最佳人居城市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以人为本、以城带乡的要求加强城乡建设,营造繁荣、舒适、优美的新家园。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一、建立推进以城带乡的发展新机制。在公共资源配置上,扩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总量和比重,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和覆盖,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在规划建设上,逐步把城乡公共设施、居住社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在劳动就业上,从户籍、就业、居住、入学等方面清除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性障碍,发挥城镇在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援助合作上,继续加强扶贫开发,探索和完善城区、街道支援贫困乡村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大力促进城乡区域间互惠互利合作。
二、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健全的新村镇。编制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全面启动村庄整治工程,按照政府引导支持、农民民主决策、社会积极参与的原则,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全面加快乡村连通道路、教育医疗设施、人畜饮水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新能源开发、安全卫生民居、村容村貌整治等基础建设。到2010年,全市县乡公路全面实现硬化改造,通村公路硬化率90%以上,基本建成每个乡镇的客运站和村级停靠点;农村中小学危房全面消除,标准化学校比例大幅提高;按标准改造建设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农村自来水受益率提高到80%;在县城和中心镇周边村庄建成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每个乡镇建成一个宣传文化中心;全面完成农村和县城电网改造,丘陵山区沼气入户率达75%;基本完成500个以上村庄的整治,建成100个以上小康示范村。加大小城镇基本建设投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
三、发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产业。推动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市场化水平,提高农民的农业经营收益。以县城和小城镇为依托,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各具特色的非农产业,抓好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和向城镇迁移落户。鼓励城区企业到农村投资兴业,带动农村加快形成服务城市的产业体系。
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在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同时,进一步通过政府扶助、社会支援等形式,加强对农村贫困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援助,使农村新一代受教育年限得到明显提高。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培训,力争使全市8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
五、塑造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风貌。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农村科普、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大病医疗等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幼有所学。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激发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确保农村平安稳定。推进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引导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干群邻里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第二节 建设最佳人居城市
围绕人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等根本需求,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彰显城市特色魅力,努力建设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
一、完善便民利民的市政公共设施。完善路、桥、水、电、通讯设施,实现交通出行便捷畅通,供水供电保障有力,充分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全面完成老城区道路基本改造,重点拉通断头路和卡口路,加快城市重点拓展区道路建设,加强路网联结、整体优化和细部提升,着力加快停车场和过街人行通道建设,抓好重点路段的人车分流。坚持和落实公交优先的原则,在城区主要客运走廊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路,提升公共交通运输能力、覆盖范围和便捷程度。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健全完善城管体制,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强交通、市政、环卫、绿化管理,加快形成现代化、智能化、法制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城市净化美化、规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