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三、适度拓展区域。开发需求较大和开发效益较高的区域,主要包括浏阳、宁乡城区和重点城镇。按照建设中等城市的定位,根据既配套中心城市、又相对独立发展的原则,加快浏阳、宁乡城区建设,加速县(市)域人口和特色产业的聚集。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城镇,使之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

  四、限制开发区域。重要农产品、矿产品基地和生态服务功能较强的区域。其中,河湖水面、山地、湿地、水源地、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存等列为优先保护区,重点保护好岳麓山、大围山、沩山、黑麋峰和湘江、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河,强化生态涵养和资源保护功能,严格控制和禁止有损生态环境和资源风貌的开发建设活动。

第二节 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原则,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大力促进产业空间布局趋向科学合理。

  一、工业空间布局。聚焦“两区”、提升“六园”。突出重大工业园区,形成层次分明、衔接互补、分工协作的园区体系。在布局重心上突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长沙工业“双核”。高新区重点发展信息、新材料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群,集中把麓谷园区建成环境好、品位高、实力强的科技产业新城。经开区按照外向型集群化现代大工业基地的定位进行布局,建成初具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城。以“两区”为基础,拓展东西两翼,加大布局调控引导力度,落实专业分工、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快建设和提升特色园区。西面抓好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和宁乡经济开发区建设,东部及东北、东南部以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促进隆平高科技园、浏阳生物医药园、环保产业园和金霞经济开发区联动发展,形成沿319国道长沙段现代工业带。同时,在有一定基础的重点城镇,建设若干专业化、特色化的工业小区。

  二、农业空间布局。重点建设“三环四廊六园”。总体按照近郊、中郊、远郊三个农业环带进行布局。近郊都市农业环带重点发展对接都市需求的高技术、高效益农业。中郊优势农业环带重点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远郊传统生态农业环带立足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重点培植用材林和山地养殖业等。加快建设百里花卉苗木走廊、百里优质茶叶走廊、百里优质水稻走廊、百里优质水产走廊,形成全市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主阵地。抓好隆平(农业)高科技园、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浏阳现代农业科技园、宁乡农业科技园、长沙县黄兴农业科技园、开福区陈家渡农业科技园建设,建成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创新、示范、辐射和推广基地。

  三、服务业空间布局。总体形成“三圈四极”框架。推进实施服务业内圈、中圈和外圈的三圈层布局:内圈为中心城区,逐步建设中央商务区,提升服务业层次,增强都市服务业的极核功能。中圈为二环线周边区域,大力发展中高档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业,扩大核心圈的辐射功能。外圈为三环线周边区域,发展大型物流园区及生态旅游业等,强化城市对外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发展以金霞物流园、黎托新火车客站、天心生态新城和地铁线网周边为依托的服务业四大新的增长极。同时,因地制宜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等县乡服务业体系建设。

第三节 市域城镇体系布局



  按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的要求,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框架下,构建都市区、卫星城、中心镇为骨架的市域城镇体系。

  一、都市区。到2010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达2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30平方公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扩大城区发展空间。

  二、卫星城。加快建设浏阳、宁乡两个卫星城市,拓展城区面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承接都市区部分功能的转移,成为完善和发挥省会功能的重要载体。“十一五”末期浏阳城区人口达30万人,宁乡城区达25万人。

  三、中心镇。高标准做好中心镇发展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十一五”期间集中支持建设20个左右的重点中心镇,每个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聚集3-5万城镇人口。

第四节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按照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城乡一体、配套完善的要求,逐步建立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框架。

  一、综合交通体系布局。航空:按国际标准扩建黄花机场,形成能起降超大型客机,直飞世界部分重要城市,营运范围覆盖国内主要城市的现代化国际空港。铁路:建好武广客运专线长沙段和黎托新客站,“十一五”末期投入运营。完成长沙火车南北货站迁建工程。公路:通过5年努力,形成高速和高等级公路成网、国省道全面升级、县乡村公路畅通、旅游公路成规模、公路交通站场基本完善的格局。抓好黄花至东风界高速公路、319国道长宁段扩改、长花灰韶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好黎托、开福和长株潭等汽车客站。突出加强长株潭路网建设,建成长株高速、长潭西线高速,形成长株潭高速外环,建好湘江生态景观防洪道路,加快形成三市对接地区道路网络。水运:建设“一港一站一枢纽”,即抓好霞凝新港二、三期工程和长沙水上客运站、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建设,形成干支相通、通江达海的内河水上通道。市政交通:重点加快省市政府周边和高新区道路建设,加强城区道路的改造提升和衔接配套,全面形成互联互通的路网格局,2010年市区道路总里程190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新建湘江过江通道和5座主城区立交桥,抓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编制和启动建设,加快形成市区半小时可达的快速交通网络。

  二、能源保障体系布局。电力电网:加快华电长沙电厂和黑麋峰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一五”期内投入使用。加快电力输配系统建设,新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12座、110千伏变电站40座,进一步完善城乡电网结构。新能源:继续推进实施天然气利用工程,加快城区天然气置换工作,并逐步延伸到部分城镇,2010年市区居民天然气入户率达70%以上。加快实施以天然气替代燃煤锅炉,发展燃气公交和非电空调。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三、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信息网络:建成全市性的超大容量宽带城域光纤传输网,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开始普及,完成电视数字化工程,实现电信、广电和计算机网络互联互通。接入网光纤到小区率和到大楼率达到90%,城区家庭宽带接入率达70%。信息平台:以建设“数字长沙”为目标,建设高速、大容量、统一、开放的多媒体智能化公用信息平台。启动实施市民卡项目,建立长沙商贸信息平台和物流信息配送中心,建成数字长沙信息交互平台。电子政务:形成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网络体系,电子政务建设基本覆盖全市各部门,并延伸到公共事业单位。

  四、水务水利设施布局。供水排水:推进城乡统筹供水,完善城市给排水系统,完成二水厂迁建工程,加强农村自来水供应设施建设。改善居民饮用水水质,引水及水质环境工程投入使用。结合截污管网建设,完善排水管网,提高城市排渍能力。防洪除涝:基本形成并完善城市防洪圈体系,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重点堤垸的除险保安,加强农村水利设施改造,完善大中型水库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增强城乡综合防洪功能,发挥水资源配置综合效益。

第三章 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以工业化为龙头,优化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着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加速产业信息化改造和循环经济布局,促进产业发展从中低端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提升技术水平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构建更高层次、更优形态的产业结构。主攻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文化产业、房地产、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增长点,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优质农业、文化产业四大区域性产业中心。

第一节 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重点,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大力培育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壮大三大新兴科技产业,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发展后劲足的工业结构,把长沙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地位的新型工业基地。201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980亿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