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86.4%和40%。成功抗击了“非典”疫情,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勃勃生机。成功举办第五届城市运动会。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2434元和4735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4904元和1794元。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4.2%。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虽然“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但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基础性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经济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竞争力和后续支撑力有待增强;“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经济外向度不高。

第二节 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和平、合作、发展依然是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世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较强。我市近年来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聚集辐射能力明显提升,科教和文化优势日益突出。随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我市具备了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条件和环境。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是经济结构、区域格局、利益关系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国内外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保持快速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协调社会利益等任务相当艰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抢抓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十一五”时期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牢牢把握中部崛起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机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突出提升经济整体实力、运行质量和效益,注重统筹兼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为建设繁荣发达、文明和谐、适宜人居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五年的发展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突出把握加快发展的总体取向,继续强化投资带动和产业支撑,实现快速崛起;突出推进自主创新,抓住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关键,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突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增强城市聚集辐射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突出加快改革步伐,围绕影响发展的重点领域,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设小康长沙、文明长沙、生态长沙、平安长沙,调动全市人民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并使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发展中重点实施四大战略举措:

  --兴工强市战略。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长沙未来较长时期发展的核心问题不动摇,主攻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实现工业经济持续跨越,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创新先导战略。突出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能力,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以观念创新引领整体发展,以体制和制度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加速建设创新型城市。

  --以城带乡战略。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投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文化推动战略。充分挖掘长沙深厚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凸显城市文化个性魅力,以文化为灵魂,引领和提升城市的建设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快速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2010年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28%,人均达40000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683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2010年达14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达280亿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五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56亿美元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4.9∶46.5∶48.6,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1.5∶26∶42.5;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0%。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培育形成产业链条较长、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机械、汽车、家电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一批经营规模、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现代企业;建成中部地区最具实力的国家生物、软件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新兴科技型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的主导产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房地产业等持续发展提升,初步形成中心城市服务经济格局;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左右;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0%左右。在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初步建成资源高效节约利用体系,全社会节约意识普遍增强。

  --重大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建设一批支撑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黄花机场扩建成为具有区域性枢纽地位和现代化标准的国际航空港;建成我国重要的内河港口和内陆物流保税区;武广客运专线长沙段和新火车客站建成投入使用;启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面构建城市骨干路网;建成中部地区首个城市引水工程项目;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一江两岸”开发建设取得标志性进展,建成安全可靠的城市防洪圈和高标准的城市生态圈;基本建成“数字长沙”信息平台和“电子政府”。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5%左右,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商品市场更趋成熟,要素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本、土地、人才、劳动力、技术等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秩序规范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建成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持在80万人以上,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基本形成。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78%、70%、7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0%以上,基本建立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2010年全市总人口650万人,城市化率达61%。科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48万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

  --人民生活持续快速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和8%,2010年分别达到19100元和6950元。民生设施不断改善,基本解决城乡水利防洪问题,基本建成从市到乡、村的公路网络,基本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实现农村丘陵山区沼气化,基本解决城乡无房户住房问题。公共服务不断健全,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并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和城乡困难家庭子女高等教育学杂费,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建成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反应体系。

  --城乡人居环境日趋优美。城市空气环境污染指数年均值保持在94以内;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绿地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生态型山水城市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国内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之一。大面积推进村庄整治,农村环境明显改善。

  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几年努力,争取到“十二五”期末,步入工业化中期的高级阶段,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把长沙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第二章 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



  推动区域发展空间合理布局,确立空间开发的总体格局,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要素科学合理配置。

第一节 空间功能区划



  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需求,结合现有发展水平,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市四大类空间开发功能区域。

  一、优化提升区域。主要指经济和人口高度密集的中心城区的已开发范围。“十一五”期间,本区域应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合理控制建筑密度,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大力发展较高层次的现代服务业,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二、重点开发区域。建设需求大、开发效益高、环境容量较大的城市重点拓展区,主要包括一江两岸、河西新城、星马新城、城南新区及四大组团。一江两岸:抓好湘江大道和潇湘大道南北段延伸建设,推进橘子洲和新河三角洲开发,加快湘江滨水区改造建设步伐,加强生态保护和景观建设,五年内建成集中代表长沙山水洲城特色和最佳人居城市特点的服务型经济文化景观带。河西新城:在保护好自然生态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高新企业聚集的有利条件,重点建设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基地及高技术产业基地。星马新城:加快建设增容步伐,进一步凸显全市制造业增长极地位,完善产业园区和新城区基础功能,加速形成城市次中心格局。城南新区:包括城区南部的天心生态新城、环保产业园、中信新城、体育新城、黎托新城等。此区域主要以复合型的城市商务副中心为定位,加大基础设施和精品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快速有序地拓展开发区域,加快人流、物流、商流的聚集,加速与株洲、湘潭相向发展。四大组团:暮云、捞霞、高星、含浦四大组团严格按城市规划的功能定位,立足实际需求加大开发力度,加快经济和人口聚集。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