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长政发〔2006〕17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长沙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纲要》的总体要求,做好本区、县(市)及单位、行业的专项规划,并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长沙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六月四日
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现实基础
第二节 总体要求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二章 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
第一节 空间功能区划
一、优化提升区域
二、重点开发区域
三、适度拓展区域
四、限制开发区域
第二节 产业空间布局
一、工业空间布局
二、农业空间布局
三、服务业空间布局
第三节 市域城镇体系布局
一、都市区
二、卫星城
三、中心镇
第四节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综合交通体系布局
二、能源保障体系布局
三、信息基础设施布局
四、水务水利设施布局
第三章 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第一节 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
一、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二、壮大新兴科技产业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第二节 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二、发展提升消费性服务业
第三节 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业中心
一、发展区域优势农业
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节 建设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
一、保护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二、打造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第四章 建设新农村和最佳人居城市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建立推进以城带乡的发展新机制
二、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健全的新村镇
三、发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产业
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
五、塑造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风貌
第二节 建设最佳人居城市
一、完善便民利民的市政公共设施
二、建设服务功能完备的新型社区
三、营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四、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五、建设适宜创业发展的城市
第五章 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
第一节 扩大投资需求和优化投资结构
一、保持投资稳健增长
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三、明确政府投资重点
第二节 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
一、增强消费能力
二、拓展消费领域
三、改善消费环境
第六章 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三、推进社会事业改革
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
一、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二、拓展对外贸易经济合作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第七章 科技、教育和人才
第一节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四、全面优化创新环境
第二节 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一、巩固提升基础教育
二、突出发展职业教育
三、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四、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第三节 提高人力资本贡献力
一、开发人才资源
二、健全人才机制
三、优化人才环境
第八章 建设和谐社会
第一节 改善人民生活和公共服务
一、扩大城乡劳动就业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三、加强收入分配调节
四、构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
五、强化卫生、体育等领域公共服务
第二节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一、坚持不懈推进文明创建
二、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四、加快法制建设步伐
第三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强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
三、加强生态建设
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1月9日长沙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是长沙市率先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述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今后五年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现实基础
本世纪之初,我市确立了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五年来,围绕这一宏伟目标,全市上下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观念创新的先导作用,积极拓宽谋求发展的宏观视野,突出加大投资带动力度,突出提升城市规划能力,突出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全面实现,为“十一五”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保持高速高效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19.9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五年间年均增长14.8%;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139.38亿元,年均增长3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2687亿元,年均增长34.6%;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4亿元,年均增长14.7%。经济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增长期。
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3∶38.9∶50.8调整为7.4∶43.1∶49.5。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2005年工业增加值469.3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烟草食品等支柱产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壮大,“两区六园”快速崛起。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村水利、县乡公路、农村电网、农田改造等基础设施投入明显加大,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传统服务业优势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全力构筑发展平台,城市建设实现大步跨越。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和“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目标的指引下,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118.8平方公里扩大到167.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175万增至208.6万,城市化率达53.9%。不断提升规划能力,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科学描画了城市发展骨架,拓展了战略发展空间,增强了城市的聚集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突出加大投入,五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29.7亿元,大规模推进市政工程、交通能源、工业园区和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形成了“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城市布局和“六桥三环”的城市交通体系,展现了长沙文化底蕴深厚和山川秀美的独特风貌,为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坚实平台,强力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内需的扩张和就业的扩大。
积极推进体制创新,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7.5%提高到56%,政府制度建设成效明显,要素市场、投资体制、财政金融等领域的改革积极推进,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全面增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05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132.3%和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