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的通知


  (三)石化产业对接

  福建石化工业已初步形成石油加工、化学原料、肥料制造、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橡胶制造等行业品种初步配套、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工业体系,并初步形成了湄洲湾和厦门海沧两大石化基地。台湾石化产业形成了乙烯为主的石化原料,部分合成树脂与塑胶制品和专用化学品等上中下游配套齐全的石化工业体系。

  闽台石化产业对接,围绕建立上中下游产业一体化的配套协作体系,重点对接三大合成材料及其后加工产品,加快建设湄洲湾石化基地和厦门海沧石化基地,积极推进福州江阴、莆田东吴、漳州龙海等区域承接石化中下游产品。对接方向和重点是:

  1.湄洲湾石化基地。鼓励台湾石化中下游企业发展以乙烯为原料的苯乙烯、乙二醇系列,以丙烯为原料的苯酚丙酮、丁辛醇、环氧丙烷以及碳四、芳烃等产业链,同时鼓励投资建设以生产乙烯、丙烯为主的重油催化热裂解装置,提高福建乙烯、丙烯的原料供给能力。

  2.海沧石化工业基地。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向对二甲苯(PX)等上游原料延伸,扩展芳烃产业链,形成以化纤、塑料加工、精细化工、橡胶加工为特色的石化产业基地。

  3.石化下游塑料工业。以制鞋、建筑、汽车、电子电器、邮电通讯、医用、农林渔业等领域配套的塑料材料及制品为对接重点,在福厦公路两侧形成塑胶工业产业带。福州主要发展与汽车、电子、电器产品塑料制件配套的工程塑料、改性塑料,以及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大型运输用塑料制品和塑料包装材料;厦门主要发展与戴尔、厦华等大型电子、电器、信息产品生产企业配套的塑料产品和各种塑料包装材料;泉州主要发展各种与鞋帽服装、塑料玩具、树脂工艺品等产业配套的产品;漳州主要发展与小家电产品配套的各种塑料配件;莆田优先发展与制鞋、轮胎产业配套的炭黑、溶聚丁苯橡胶等。

  4.精细和特色化工。对接重点是塑料加工助剂、涂料、农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工、胶粘剂八大类产品,以及催化剂、有机硅等特色产品。

  5.橡胶制品制造业。重点是加强闽台合成橡胶生产的合作,提高福建橡胶原料自给率。

  (四)纺织制鞋产业对接

  闽台纺织产业对接以人造纤维、纺织机械、印染业、产业用纺织品以及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等为主,制鞋产业对接以制鞋机械和制鞋材料对接为主。对接方向和重点是:

  1.人造纤维行业。重点对接台湾高效低能耗和大容量聚合生产技术、涤纶熔体直纺技术,实现与台湾从原料到抽丝到纺织后加工的垂直整合加工体系以及多功能复合纤维、高仿真纤维、功能化纤维等差别化纤维工艺技术对接。鼓励台资投向PTA(精对苯二甲酸)、PX(对二甲苯)、EG(乙二醇)、PP(聚丙烯)等合纤原料项目。

  2.棉纺织行业。重点对接台湾的集聚环锭纺纱、中高支转杯、喷气及涡流纺纱、无梭织造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及设备;喷水、喷气、剑杆等无梭织机和气流纺、紧密纺、自动络筒等设备;采用多种纤维混纺、包芯、包缠的特性纱线及交织、并织的特性面料;色织面料、牛仔面料、针织专用纱和工业特殊用纱。重点提高面料的档次和高织精梳纱、无接头纱的比重。

  3.印染业。积极引进台湾的印染少水或无水加工技术、生物酶处理技术、无制版印花技术、低温等离子处理技术、天然纤维防皱整理技术、有机硅整理技术、防水拒油整理技术、抗菌整理技术、发泡涂层后整理技术、适应不同纤维和织物的微悬浮体染色整理技术、废水治理技术等,对接台湾的高效优质、低能耗、低浴比、污染小及适应少批量、多品种的印染整理装备,提高福建印染技术装备水平。

  4.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加强与台湾水刺、纺粘、熔喷及浆粕气流成网等非织造布技术的合作,对接超细化、高密度化、高无纺效果革基布;建筑用膜结构纺织材料;纳米非织造布复合材料;新型医用纺织材料;防寒防冻、遮阳防旱、防草膜、保温保湿等农用非织造布及化纤网材料,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

  5.制鞋业。加强与台湾鞋材、化工原料、鞋机模具、款式设计的合作,对接新一代聚氨酯等鞋底材料;无污染水性聚氨酯胶粘剂;超纤革、透气革、漆光革、珠光革、镭射革等新型鞋面革;全粒面皮料超薄面料和高密度PU及尼龙网眼布复合面料;充气减震气囊透明鞋前腔等技术;生产效率、人机关系、配置应变能力水平较高的制鞋成套设备及各类高效的打钉装跟机、鞋头后踵平整机、靴面定型机等,逐步推进福建鞋业技术与世界的接轨。

  (五)食品产业对接

  闽台食品产业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冷冻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合作。对接方向和重点是:

  1.果蔬笋加工业。积极引进台湾的保鲜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辐射技术、纳米技术等食品制造高新技术,加强与台湾在亚热带果蔬笋加工企业的合作,发展天然、营养饮料新品种;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高能食品、营养强化食品、保健食品;食用纤维、植物蛋白质、植物色素、食品添加剂等深加工产品;地方特色的风味食品;速冻、微波、休闲食品和方便、即食食品,提高福建的有机、绿色、无公害果蔬笋食品比重,优化果蔬笋食品的品种、品质和包装。

  2.水产品加工业。引进台湾先进水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鼓励台资发展水产品加工,提高烤鳗、冷冻制品、调理食品、罐头制品、饲料等传统大宗水产制品的加工水平和加工能力,积极开发海洋生物制品、水产休闲食品、水产保健食品等水产精深加工制品,提高水产品加工的附加值和综合利用率。

  3.制茶业。加强与台湾在优质茶、无公害茶、有机茶基地建设及茶叶加工和营销上的合作,引导台湾茶叶企业建立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科研为一体的集团公司和集茶业贸易、信息、茶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茶业专业市场,开发功能化、方便化的新型茶制品,提升福建茶叶的产业化水平和种植、加工、包装水平,推动福建茶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转变,进一步开拓茶叶国内外市场。

  4.畜产品加工业。引进台湾技术设备,鼓励发展畜禽集中屠宰加工,开发肉类冷冻系列产品、小包装食品,发展羽绒、畜禽内脏、皮革综合加工等,把福建建成台湾畜产品的加工基地和供应基地。

  (六)冶金产业对接

  福建冶金工业已初步形成从矿山开采、焦化、冶炼、压延加工及辅助原材料等相对齐全的生产体系,拥有如三钢、南铝、厦钨、紫金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有一定知名度的冶金骨干企业。钢材品种也从较为单一的棒线材向冷薄板、镀层板、中厚板、不锈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台湾冶金工业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炼钢、轧钢及后加工产业链,生产品种较齐全。普钢主要有热、冷钢卷板、型钢和钢管,特钢主要有工具钢、结构钢和不锈钢等产品。

  闽台冶金产业合作要积极吸引台湾科技含量高、低污染、高端钢铁产品企业投资,重点发展冷轧薄板、镀锌板、涂镀层板、不锈钢薄板、冷轧硅钢片等产品,促进福建沿海临港钢铁工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台资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对接方向和重点是:

  1.钢铁工业。鼓励台资依托福建港口优势,积极发展熔融还原炼钢技术和冷轧薄板、涂镀层板、冷轧不锈钢薄板、冷轧硅钢片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短缺钢材供应能力。

  2.有色金属工业。鼓励台资发展高精度铝板带、铜带、铝箔、大型工业型材等品种,采用先进冶炼技术改造提升现有铅锌冶炼企业。

  (七)建材产业对接

  福建可充分依托丰富的建材资源、良好的建材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进建材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与台湾建材产业的对接,提升福建建材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对接方向和重点是:

  1.水泥产业。鼓励台商兼并重组福建现有立窑水泥生产企业,在石灰石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建设新型干法回转窑,在沿海建设若干大型水泥粉磨企业,推进一批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设,促进福建水泥产业结构升级。

  2.陶瓷产业。引进台湾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开发功能性陶瓷新产品。鼓励台资发展多功能、配套化的环保、抗污、抗菌的建筑陶瓷产品。积极发展新型建材及墙体材料,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材新产品。

  3.石材产业。加快引进台湾石材加工技术,提高加工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配套能力。鼓励台资开发石材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石雕制品、异型材、仿古仿欧式建筑的石制品、墓石制品和大理石花岗石大板及薄板,鼓励发展与石材工业相配套的石材机械设备、金刚石锯片、磨具磨料、钢砂、锯条等。

  (八)新兴产业对接

  目前,福建环保产业主要有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污染治理专用药及核材料、环境监测仪器等主要环保产品,生物医药产业的化学药品、中成药是主导产品,医疗器械、生物制药是正在崛起的新兴产业。台湾在纳米材料技术、环保设备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科技园区和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和管理运作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福建的环保设备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

  积极推进闽台在高技术人才、重大技术研发和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方面的对接,促进福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对接方向和重点是:

  1.新材料技术产业。一是纳米技术在石化产业的应用。鼓励引进台湾纳米技术,生产纳米石化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二是纳米技术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重视引进台湾的纳米电子技术,形成新兴纳米电子高新产业。三是积极推进闽台从单一纳米技术向集成纳米技术转移,由单一的生产技术向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转移,从简单的纳米复合技术向复杂异质纳米结构组合技术转移等方面寻求合作。

  2.环保产业。加强闽台在治污防污有效技术的研究、环境质量的标准设定、加强低碳或无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新能源,城市垃圾管理、生态保护区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同时,积极开展石油化学工业、钢铁业与水泥业三大污染源的环保技术与公害处理方面的合作。

  3.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台湾生物科技在投资机制、代理加工生产和国际营销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加强闽台中草药、特殊疾病、农药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合作。采取合作研发、技术移转、策略联盟、吸引资金等方式,提升福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

  4.科技园区和科技研发平台。闽台科技园区对接要重点推进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厦门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与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台南科技工业园区的合作,注重与台湾大学育成中心、工业研究机构、创新型企业的合作,使两地科技园区形成更紧密的优势互补、资讯共享的合作新格局。积极创造条件,与台湾企业和有关机构合作创立科技研发平台、高新技术创业平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办好台湾学者创业园。鼓励在台资或合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

  (九)物流业对接

  近年来福建物流业加快发展,新兴的本土物流企业初具规模,物流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仓储设施等物流基础设施均有一定发展。台湾的物流基础设施、应用技术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与认证体系比较完善,在物流服务、经营管理、物流配送、物流应用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闽台物流业合作围绕海峡两岸农产品交易平台和对台专业物流中心建设,着力引进台湾物流企业来闽投资设点,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物流应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做大做强福建物流企业,推行辐射中西部省份和周边地区的物流通关模式,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为闽台经贸往来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对接方向和重点是:

  1.现代物流企业。重点加强对台湾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招商,引进台湾现代专业物流企业,提升福建物流业发展水平。发挥福州、厦门、泉州对台直航的基础和优势,鼓励台湾航空企业、空港服务业等相关物流企业到福建港口、机场投资。充分发挥福州保税区、厦门象屿保税区区港联动、福州保税物流中心和福州、厦门、泉州出口加工区等政策优势,积极引进台湾物流、航运和运输服务等企业入区。发挥闽台两地民间物流组织的作用,搭建两地物流企业的沟通桥梁,为两地物流企业建立联盟关系和引进台资物流企业做好铺垫。

  2.农产品交易平台。为适应扩大两岸农产品交易的需要,把福建沿海城市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成为海峡两岸农产品交易中心和集散中心,完善电子商务、仓储加工、物流配送、检疫检测、综合服务等集多功能体系为一体的经营体系。加快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和招商进度。加快台轮停靠点等设施建设,使福建成为台湾农产品的重要中转口岸,建立台湾农产品在闽销售、集散、中转的便捷通道。落实相关优惠措施,开放台湾农产品在闽运输的“绿色通道”,降低其在大陆销售的运输成本。

  3.专业物流中心。在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城市规划建设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快泉州闽台五金机电物流中心、漳州国际粮食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与台湾合作的大陆简体图书物流中心,鼓励闽台产业界合作投资专业物流中心,为进一步拓展闽台经贸往来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