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我市每年向自治区体育运动院校和体工大队等区(省)级以上部门输送体育后备人才40多人,五年共输送233 人。他们当中有不少已成为我区各项目运动队的主力尖子,有11人成为国家队队员,涌现出周蜜等一批世界级运动健将。
成功承办各类体育赛事。我市抓住广西南宁市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有利契机,加强对外体育交流,成功承办全国、国际性重大比赛30余项,参赛运动员2万余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全国田径大奖赛、全国举重冠军赛、全国竞走锦标赛暨全运会竞走预选赛、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首届中国南宁-东南亚国际围棋邀请赛、中国-东盟(10+1)国际汽车场地越野赛暨2005年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广西南宁分站赛等,进一步扩大了南宁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锻炼和培养我市体育管理人才,办赛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得到国家体育总局、自治区体育局和各省、市参赛队的充分肯定。
3.体育产业初具规模
体育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五年来,我市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重点抓好体育场馆的综合开发经营,尝试发展体育培训、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广告、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咨询、体育彩票等经营活动,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体育场在保证体校正常训练和全市性群体、竞赛活动开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场馆的优越条件,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导市民参加体育锻炼,年接待锻炼人数达70余万人次,年创收130万元。南宁手球训练基地在业务上坚持组建专业团队,精心锻造专业品牌意识,奋力开拓体育事业后勤服务领域,年创收190多万元。
体育彩票销售成绩喜人。全市共开设体育电脑彩票销售点350个,经营即开型体育彩票销售和电脑体育彩票、足球彩票,销售总额28558万元,平均年销售额为5711.6万元,公益金总收入2129万元,交纳税金总额3825万元,为筹措体育发展资金,改善我市体育场馆设施和发展体育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持。
社会体育经营企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社会体育经营企业达573 家,涉及溜冰、游泳、乒乓球、羽毛球、高尔夫球、保龄球、桌球、棋牌、竞技麻将、康体、健身、技能培训等项目,体育经营从业人员约3000余人,体育经营总产值约达1.5亿元。
4.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得到新的发展
体育场地设施逐步完善。“十五”期间,我市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体育场地设施逐步完善。全市有体育场地7924个,其中:标准场地6138个,非标准场地1786个。在标准场地中,体育场17个、体育馆7个、游泳跳水馆5个、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195个、其他场、馆、房、室5914个、全民健身路径48条,全市场地总面积818.1万平方米,人均1.27平方米,按系数推算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为0.63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达到“四个一”要求(即一个标准体育场、一个标准游泳池、一个标准训练馆房、一个标准灯光球场)的县、区有2个,达到有小型体育场和不少于600平方米体育活动场所的乡镇、社区有120多个,达到有一个篮球场的村委会、社区有1267个。
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全市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兴建和改造了52个标准篮球场,铺设了30条全民健身路径,对现有场馆设施进行改善维修,使场馆现有功能得到不断完善。期间,马山县体育馆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雪炭工程”受援项目,并已动工建设。
机关办公条件得到改善。“十五”期间,我市投入400多万元修建一栋8层2950平方米的市体育局机关办公大楼,完善了局域电脑网络与机关科室及局属二层单位的联网运行,逐步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电脑网上无纸化办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