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皖发〔2006〕15号 2006年8月1日)
自200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以来,皖北及沿淮地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增长加快,发展后劲增强,后发优势显现,但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我省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安徽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进一步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
1.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要求,以加大皖北及沿淮地区开发开放力度、促进全省快速发展为总目标,以“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为龙头,以大基地、大项目、大投资和加速重化工业发展为抓手,积极实施东向发展、工业强区战略,全面提升“861”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优先发展能源经济、生物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2.主要原则: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坚持区域统筹、分类指导和效率优先,推动以“两淮一蚌”为重点的沿淮城市群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亳州、宿州、阜阳及寿县、霍邱等沿淮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外部支持为辅,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认真实施《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3.《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指导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有关地区、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4.按照《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产业和重大项目,着重运用市场机制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依托龙头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亿吨煤炭基地、双千万千瓦火电基地、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等五大基地。加快建设以煤化-盐化一体化为主要特色的沿淮淮北重化工业走廊,带动一大批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兴起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