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干事创业的用人理念,让想干事的人才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才有舞台,让干成事的人才有地位。支持人才到我市最需要的地方建功,到最能发挥自己才干的领域立业。重视发挥专家在重大决策中的参谋咨询作用。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组织,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适应建设文化大市的要求,支持和鼓励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充分调动宣传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出精品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5、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一站式”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对涉及人才的有关问题实行限时服务、承诺服务,开辟人才服务的“绿色通道”。鼓励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为各类人才特别是引进的高层次、紧缺型人才提供适宜的居住条件。建立跟踪服务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网络,完善高层次人才疗养制度和学术休假制度。实行《外聘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组织、人事、教育、卫生、公安等部门要为优秀人才提供就医、配偶和子女就学及落户等方面优质服务,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条件,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
6、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教育引导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拼搏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学习和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尊师重教、尊贤爱才的优良传统,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的人才政策,宣传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舆论氛围,创造一个民主、自由、开放、和谐的,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给各类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
(四)实施“市场工程”,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
1、整合以“鲁中人才大厦”为龙头的各类人才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人才市场服务向多功能、高层次迈进的步伐,积极探索跨地区、跨行业的参股、重组、兼并等合作模式,建造一所位置优越、产权明晰、结构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备的“鲁中人才大厦”,打破目前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科技市场各自为政的格局,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集团优势。按照机制健全、功能完善、法规配套、服务规范、科学合理的要求,搞好人才市场总体布局,加强基础性人才市场建设,完善市级综合性人才市场,重点发展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技工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力争分布合理,各具特色。
2、加快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五支队伍的贯通交流,推进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身份和所有制限制,疏通各类人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人才流动渠道,推进市场主体到位。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各类人才在各种所有制单位之间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加快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人才、劳动力、科技等要素市场的贯通机制,通过编制人才供求预测、定期发布供求信息、公布人才流动价格等工作,调节人才流向。加快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大力推进人事代理,发展人才素质测评、择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生涯设计等新型人才中介服务,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