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规划的通知

  “十一五”期间,在政府主导和市场推进下,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以重点项目(工程)的实施带动规划的实施,全面完成规划任务和规划目标。
  (一)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程
  为提高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协调配合水平,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提升城市安全救援水平,建设北京市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部。建立完善应急保障设施系统,储备用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装备和抢险物资信息,建立横向、纵向应急救援信息数据网,增强与国家和本市各专项应急救援指挥部协调联动,实现与专项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成员单位网络连通和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旅游、特种设备和民用爆破器材等行业和领域应急反应系统。加强市和区、县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二)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工程
  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加强本市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本市急需要有专门力量从事安全技术基础工作的研究、策划和具体运作,承担起提供作业场所和事故现场技术数据分析、安全评价、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和监控管理、危险化学品登记注册、开发安全生产培训模拟教学设备设施等技术支撑工作。为此,建设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建立矿山、非矿山安全生产与职业危害事故预防及技术分析鉴定中心、安全生产基础研究中心和安全生产检验检测中心,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矿山安全实验室。
  (三)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程
  北京市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建设,是全市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公效率、强化服务职能的需要。利用现代通讯、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建立灵敏高效、反应快捷、运行可靠的北京市安全生产信息管理体系,及时掌握全市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设安全生产调度信息中心,建立安全生产事故统计系统、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检索系统、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资讯系统等,开发应用一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软件,建设安全生产监控、监测信息化系统,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市和区、县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以及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四)培训和教育工程
  为适应本市安全生产的需要,提高对法律法规、安全知识的宣传能力,建立和规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培训网络和培训体系,联合科研、教学机构,立足工程技术、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科研开发和中介服务为一体,建立北京市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建设教学楼、实验室、电化教学等设施,开发安全生产培训考核软件管理系统,编写出版质量高、实用性强的安全生产教材,向社会普及安全知识和安全文化,为首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五)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
  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减少一般事故,实现本市安全生产状况根本性好转,积极推进事故隐患治理工程,重点实施对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等高危行业、人员聚集场所、地铁、公路危险路段、铁路平交道口及其他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治理。
  (六)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市和区、县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中心。建立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运输过程动态监控平台及网络系统。建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矿产资源开发状况遥感动态监测、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安全防范电视监控系统、民用爆破器材运输GPS监控等监测、监控信息系统、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和非煤矿山安全远程监控系统、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储存场所的远程监控系统、烟花爆竹批发企业产品流向监管系统,大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实地监测实时监控网络建设工程。
  (七)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工程
  实施“科技兴安”战略,依靠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有效防范各类事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十一五”期间,本市要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推广成熟、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建设重大危险源高科技集成保障系统等一批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工程。组织开展液氯替代产品的可行性研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地下矿山尘毒危害控制技术研究、开展重大伤亡事故智能诊断和事故隐患辨识评价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危险化学品科技应用技术,实施危险化学品地方法规和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科技创新工程;开展化工与新材料基地建设项目安全评估工程、探索适合北京煤层地质条件的生产工艺,研究顶板管理监测监控系统和冲击倾向地质条件矿井监测监控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煤矿顶板灾害治理和冲击地压防治工程。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实现北京市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目标,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监管(管理)体制,提高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管责任和综合监管责任,加大安全生产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保证本规划各项任务的完成。
  (一)加强领导,完善体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