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多元化。本市正处于产业转型期,传统工业和现代制造业交织,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并存;煤矿、非煤矿山等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安全保障低的状况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新型工业项目的引进和大型产业基地的建立,构成安全生产的不确定因素。
人员密集场所数量众多。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大型商(市)场、文化娱乐体育场馆数量不断增加,在京举办的国际国内大型活动日益增多,人员流动规模和特定区域人口密度增大,增加了发生重大事故的风险。
城市“生命线”安全基础脆弱。水、电、气、热等地下管线密布交错,高负荷运转使用,部分设备设施老化,防御灾害水平普遍较低,发生事故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大。
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十五”期间本市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加20万辆,机动车快速增长加剧了与道路交通承载能力的矛盾,“十一五”期间道路交通事故控制难度仍然较大。
建设项目和建筑规模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正值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筹备期,城市建设项目多、施工任务重,年开复工面积保持在一亿平方米以上,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机率增加。
综上所述,“十一五”时期,本市安全生产将呈现复杂、多变的局面,事故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既要解决遗留问题,又要处理新的情况,安全生产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必须高度重视,妥善应对。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倡导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落实安全责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以强有力的政府监管和强大的舆论氛围,推动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的落实,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努力实现本市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好转。
(二)总体目标
形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行业(领域)监管(管理)相结合的监管体制,安全生产法制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体系、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立,监管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监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职业危害监管体系初步建立,职业危害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
到2010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10%以上;2010年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5%以上。
到2010年重点行业和领域目标: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2以内;
危险化学品: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烟花爆竹: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非煤矿山: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火灾:死亡人数不超过0.35人/10万人,比2005年下降4%以上;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降到6.0以下;
建筑业: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特种设备:万台事故起数控制在每年0.5起以下、万台死亡人数控制在每年0.8人以下。
┌───────────────────────────┐
│专栏1:主要指标计算口径 │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某时期内,某地区平│
│均每生产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时,生产安全、道路交通、消防火│
│灾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 │
└───────────────────────────┘
到2015年,实现首都安全生产状况根本性好转,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等指标控制在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 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一定时期│
│内,某地区平均每10万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中,因生产安全│
│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 │
│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一定时期内,平均每百万吨煤产量 │
│时,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 │
│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一万辆机动车│
│辆中,造成的死亡人数。 │
│ 特种设备万台事故死亡率:一定时期内,平均一万台涉及│
│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
│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生产安│
│全事故死亡人数。 │
└───────────────────────────┘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