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划编制的基准年为2005年,实施期为2006年至2010年。
一、北京市安全生产现状、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回顾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力度。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市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
1.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五”期间,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为基础,本市制定颁布了《
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研究提出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决定的意见》,发布实施了一系列安全生产许可办法和安全管理规范,安全生产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市、区县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初步建立;《市政府工作部门安全监管(管理)职责》明确了政府工作部门承担的安全监管(管理)责任,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初步形成。
3.安全生产秩序得到改善。全面实施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加强源头控制;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行政执法力度,严肃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不断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治理,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机制,安排财政资金整改消除事故隐患。
4.“十五”期间,安全生产主要控制指标情况:
(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十五”期间本市亿元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升,生产安全、道路交通、消防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2005年与2000年相比,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61.8%。
图1 2000年至2005年本市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统计图(略)
(2)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得到控制。
“十五”期间本市工矿商贸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增幅较大,但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基本得到控制。2005年与2000年相比,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4.8%。
图2 2000年至2005年本市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统计图(略)
(3)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逐年下降。
“十五”期间本市机动车保有量净增长较快,私人机动车大幅增加,“十五”期间本市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逐年下降, 2005年与2000年相比,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40.1%。
图3 2000年至2005年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统计图(略)
“十五”期间,本市安全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了新的进展,安全生产状况保持了总体平稳,但是,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首都的特殊地位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二)主要问题
1.事故总量偏多,重大事故时有发生。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安全、道路交通、消防火灾事故共死亡8949人,平均每年死亡1790人,事故总量仍然偏多,重大事故时有发生。2001年至2005年,全市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3起。
2.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
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相继颁布实施后,本市初步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但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范围和任务相比,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截止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25.58万个,从业人员705.15万人(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数据),市、区县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监管人员529人(到2005年12月31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力量依然薄弱。监管手段相对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不能适应当前及今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需要,监管能力和执法水平有待提高。部分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不健全;街道、乡镇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职责尚需进一步明确。
3.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工作应进一步加强。部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意识不强,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岗位操作规程不规范,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安全设备设施落后或欠缺、安全保障能力差,安全培训机制尚不健全,对从业人员教育和培训不够。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是事故多发的主要因素。
(三)形势和挑战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承担着“四个服务”的功能。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首都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十一五”期间,正值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全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安全生产呈现出重要的新趋势,面临着新的挑战。
经济快速增长和总量不断增加。“十五”期间本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5000美元。“十一五”时期,本市经济仍将处于持续高速发展期,根据工业化进程中事故发生规律和西方国家经历,本市正处于事故易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