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引进市场急需、适应性强、种源短缺的新品种。加大种质引进力度,培育适宜丘陵山区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建立区域性良种引育中心,构建良种繁育体系,筛选适宜品种,扩大繁殖系数,提高种苗供应能力,满足农民商品用良种种苗需求。大力推广作物病虫害生物、物理和农业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药次数和用药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复合生态型种养殖模式,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推广应用保鲜包装新材料、新技术,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商品质量的同步提高。
(二)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各地实际出发,加快发展各种高效设施生产。在水源、温光充足的岗坡地,要重点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鲜切花或盆花,推广应用设施栽培专用新品种、新型覆盖材料、立体高效设施栽培技术、目标花期调控技术和新型栽培基质、专用药肥、生物制剂。在应时鲜果基地,要着重发展反季节设施水果、棚架梨树和葡萄避雨设施栽培。茶区要大力推广网纱覆盖防冻、微喷设施,提升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高效优质。
(三)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合作经济组织、生产企业、专业大户参与丘陵山区开发,努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丘陵山区开发机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实施“场地挂钩”、“产销衔接”,推动农产品超市销售。通过举办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新闻发布会及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强产品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培育壮大技术含量高、质量安全、诚信度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丘陵山区特色产品品牌。
(四)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丘陵山区具有明显的自然生态优势,丰富的文化遗存,发展观光农业条件优越。各地要结合实际,大打“山水”牌、做足山水文章,围绕青山、绿水制定发展规划,有机整合山水农林、特色产业、土特产品、农事活动、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农业旅游资源,引入市场机制,打造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实现观光农业与传统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促进城市与丘陵山区之间的生产要素互动,拓展产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农业经济板块。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产条件。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复杂,要在充分保护自然植被、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植树造林,进一步开展小流域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丘陵山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蓄水、供水能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农村道路通达工程要向丘陵山区乡村倾斜,优先解决丘陵山区乡村道路与交通主干道的连接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