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⑵村庄规划建设。村庄规划以自然村为单位编制,规划经费列入县、乡(镇)财政预算。规划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充分利用山地和旧宅基地;要突出农村特色,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充分利用山形地势,形成不同风格,防止搞成千篇一律的线条式规划。中心村和主要交通干道沿线村的规划要按照高标准、适当超前的要求编制。村庄规划要通过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充分征求村民意见,按程序严格审批。在村庄建设中,政府以实行统一标准和以物代资、以奖代扶为主要投入方式,采取政府公开扶持标准、村民自主申报、择优选择定点、分批逐步推进的方法,引导社会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投入,鼓励基础好、积极性高的村屯先行一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模式进行村屯改造。

  3、因势利导,完成村镇改造建设重点任务。各村镇要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群众为主、政府扶助,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分步推进”的原则,积极动员受益农民主动投资、投劳,建设美好家园。村镇改造建设的重点是“六改四清”。

  ⑴“六改”。一是改水。集中资金解决农村饮用水困难和饮用水安全问题。在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实施“户户通”自来水工程,重点推广集中供水模式,采取建小型自来水厂和相邻村屯引水等多种形式改水。创新农村管水用水机制,深化产权改革,健全和完善农村自来水管养制度。二是改灶。引导农村居民改造燃柴炉灶,淘汰落后的烤房和砖瓦窑,推广省柴节煤炉灶和石油液化气、天然气等洁净能源。到2010年,30%的农户新建和使用沼气池及配套设施,80%的农户用上省柴节煤炉灶,基本普及省柴节煤技术。三是改院。以美观、实用、经济为原则,重点改造泥土院套,划分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实施院内硬化、美化。以农村居民庭院绿化为主,将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鼓励栽树种草,绿化、美化村庄,改善生态环境。四是改厕。整治改造露天厕所、粪坑,全面推广无害化厕所,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建沼气式厕所和室内厕所。户厕改造资金以农户自筹为主,新建公厕由政府给予适当补助。五是改路。坚持先干后支、逐步推进的原则。成立村道建设理事会,实行民主管理。群众自筹资金要按照“一事一议”的要求规范操作,以投工投劳为主。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确保国家补助资金和省、市及区、县(市)配套资金及时到位。〖JP2〗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通村公路路面宽度不得少于3.5米,〖JP〗防止急于求成、降低标准建设。建立乡村道路管养机制,确保道路完好畅通。六是改人畜混居。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措施改变人畜混居状况,积极推广畜禽饲养小区建设。到2010年底,80%的农民实现人与畜禽居住的彻底分离。

  ⑵“四清”。一是清垃圾。清除房前屋后杂草、污泥。每个自然村至少设立一个垃圾堆放点,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二是清污泥。房前屋后建设排水明沟或暗沟,实现沟渠配套。农户排水沟要每月清理一次;村屯公共排水沟要硬化,每半年清理一次。清理整治村庄内的水塘和污泥坑,清除房前屋后和公共区内的污泥。三是清路障。清理、拆除占用公共道路、场所,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和有碍村容村貌的残垣断壁;对占道种植农作物的应退耕还路。严禁占道堆放农具、柴草和粪堆等。四是清柴垛。柴垛要进院或在村外集中堆放,并通过改变农村能源供给方式逐步予以取消。

  4、调整布局,适当归并小型村屯。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合理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对规模过小、地位边远、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不便的自然屯,取消建制,整体搬迁或分散安置到附近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村镇定居,促进农村居住点规模化和社区化。鼓励、支持整顿转移,对准备实施整体搬迁并将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复垦成为耕地的村屯,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提出具体实施办法。

  5、健全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本着群众自愿原则,建立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新农村建设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相结合,健全《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责任与约束机制。通过“村集体解决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市场化运作一点”的办法,解决部分公共设施、环境卫生日常维护管理费用问题,努力形成农民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