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普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到“十一五”期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力争达到100%;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和实行农村低保制度,五保户自愿集中供养率达到50%,基本形成项目较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相互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6、农民生活条件普遍改善。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村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到“十一五”期末,农村居民预期寿命达到78岁,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超过15%,恩格尔系数降至0.35以下,基尼系数降至0.4以下。
7、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推动现代农村产业建设
1、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注重运用大资源理念,充分利用农村全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注重运用大农业理念,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及其加工与流通,增强和发挥农业的食物营养、工业原料、就业增收、生态保障、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相关服务业,使农民能够充分就业,在产业新发展中获得更大经济利益。注重运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改造提高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优种植业,调强畜牧业,调大绿色食品业。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扩大饲料作物生产。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瓜果蔬菜、花卉等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种植业。把发展畜牧业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措施,大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加强畜牧科技园区和专业村屯、良种繁育体系、畜禽防疫体系建设。保护天然草场,合理控制载畜强度,建设优质饲草和饲料作物基地。突出发展“两牛(奶牛、肉牛)”、“两鸡(蛋鸡、肉鸡)”和“生猪”产业,扩大鹅、兔等草食动物饲养。扩大水产养殖。加快林业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向导,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和精细特色产品。
3、加快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⑴加快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和认证。到2010年,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业基地生产面积达到21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绿色、无公害养殖业规模生产基地达到100个以上;县级以上大中型农贸市场、连锁店、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出口农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际安全标准要求。
⑵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实行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监控;实施农产品交易全过程的可查询、可追溯和可召回制度。
⑶完善绿色食品检测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市、县(市)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重点产区乡(镇)的检测手段,实现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全部抽检。
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大力推广“公司+新型合作社+农户”和“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县域财源建设。创新主导产业培育方式,采取生产要素资源、政策措施集中组合投入的办法,支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发展。抓好农业产业化带头人队伍建设。抓好一批农产品品牌建设。改善农村就业结构,拓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强村富民渠道。
5、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和推广,逐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牧主产区机械化作业水平。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切实抓好土壤耕暄,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试点,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增施有机肥,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改善防疫条件和养殖环境。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加快特色农产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订,从农产品生产的自然环境、生产过程、包装储运等方面统一实行质量标准控制,指导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