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深化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形成更具活力和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起依法行政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权明确、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推进社会管理从政府控制到社会选择的重构,规范政府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建立法制政府。
二、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理顺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事业资源,建立布局合理、资源有效配置的社会事业资源新格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用人自主、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措施配套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改革,探索社会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坚持“先改制,后改造,再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尽快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国企改革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引进域外资金,盘活存量资产,焕发老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四、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调整乡镇布局,集中建设重点村(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规模效益。
五、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完善要素市场结构,丰富要素市场产品,加快发展土地、资本、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要素市场体系。
第四节 坚持以开放为先导,构建对外开放支撑体系
以口岸为龙头,以加工贸易为重点,以跨国经济合作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双向带动、以工促贸、以贸带工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与东北亚国家和东北东部城市的区域合作
紧紧抓住大图们江区域合作计划深入实施的有利契机,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合作项目,积极打造合作品牌,为迎接图们江地区第一轮开发热潮做好准备,打好基础。推进对俄“路港关”一体化和对朝“路港区”一体化项目建设,畅通海上运输航线,构建中俄、中朝区域经济合作新平台。加快推进10个口岸公路、桥梁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配合和促进俄、朝相应地区加快口岸与港口间公路的对等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在图们江地区形成较高水准的口岸通道。通过国家做好俄、朝相关部门工作,全力解决俄、朝通关验放障碍,切实改善通关环境,简化通关手续,大幅度提高对俄、朝口岸通货过客能力。扩大对外友好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政府、企业、民间各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巩固和扩大与韩国束草、大邱、日本新泻、俄罗斯海参崴、圣彼得堡等城市的经济合作关系,为我州参与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加强与绥芬河、通化、丹东等12个城市的合作,积极参与东北东部经济带的建设。
二、加快开发区建设
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工业集中区)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示范作用,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工业集中区)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方式和创业环境,增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的动力和活力。继续发挥经济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工业集中区)在土地、税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优势,将经济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全州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
三、努力扩大对外贸易
以周边国家为主要市场,以加工贸易、转口贸易为重点,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质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名牌出口企业和产品,以名牌效应提高我州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继续争取国家海关总署、长春海关对珲春中俄互市贸易区的支持,大力发展对俄倒包贸易。积极筹建图们中朝互市贸易区和南坪、三合等中朝边境贸易集市,将我州对朝口岸建设成为中朝商品集散地。
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到境外发展,建立营销网络、生产加工基地和资源开发基地。加快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境外工程承包,带动技术、原材料和设备出口。
第五节 大力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继续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五支人才队伍”建设,为延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一、围绕经济建设,调整人才布局结构
围绕全州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急需,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调整各类人才结构,稳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才总量,增加企业人才总量。调整人才产业布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人才结构调整,使人才的产业分布更加合理。调整人才专业结构,在稳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基础上,增加工程技术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促进人才在产业、地区及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分布。
二、围绕稳定人才队伍,优化人才使用环境
深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制订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办法,完善各种奖励制度,构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辅助的人才奖励体系。建立人才保障机制,解决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围绕提升人才整体素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以县级党政领导干部为主体,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并经过实践考验的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州管专家和科技带头人的作用,抓紧培养我州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效节能和环保工程技术人才。抓紧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企业家队伍。抓紧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四、围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按照“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加大引智工作力度。依托延边大学等高校的人才优势,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构建远程智力和技术服务体系。大力引进留学回国人员和国内高科技人才。制订优惠政策,提供优惠条件,引进能够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关键性作用的人才。开辟留学回国人员来我州服务的“绿色通道”,探索在州内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企业孵化器),搭建创业平台,吸引留学人员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来延边创业。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需要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吸引高层次人才。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
第六节 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构建软环境支撑体系
良好的软环境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坚持治建并举的原则,综合施策,使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有实质性改善。
一、营造和谐的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