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延边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二、加快教育发展步伐
  改革办学体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鼓励扶持民办教育,吸引境内外机构来延边办学。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推进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筹建延边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切实满足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快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增加农村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免除农村中小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经费补助。深化朝鲜族教育改革。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认真解决单亲、无亲学生教育问题。
  三、推进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的全面发展
  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充分挖掘、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加大对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打造独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强以足球为龙头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工作,深入探索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新途径。加快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努力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与城市医院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建立覆盖全州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及农村特困户救助体系。提高各族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第六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


  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一、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切实提高人口素质
  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步伐,尽快建立有利于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工作机制、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调控体系和管理机制。
  搞好优生优育,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到2010年,婴儿出生缺陷率控制在8‰以内。大力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十一五”期间,争取有80%的育龄妇女能够享受生殖保健方面的基本服务。
  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进一步解决延边人口与边境人口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和解决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和边境乡(镇)人口萎缩问题。到2010年,全州总人口达到221万人。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按照“污染者付费、受益者付费”的原则,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切实增加环保投入。强化城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重点污染源综合治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主要江河流域治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重点是完善环卫公共设施,建立封闭的垃圾集、收、运体系,实施垃圾分类处理,逐步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支持企业进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构建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回收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
  强化节约教育。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积极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白河林业局15万立方米刨花板技术改造、珲春林业局粉煤灰综合利用、延边绿环实业有限公司50亿支绿色环保型淀粉牙签、延边(黎大)自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村循环经济示范区、珲春紫金矿业有限公司低品位金铜矿石选矿工艺改进、石岘白麓纸业节能节水综合利用、吉林晨鸣纸业资源节约综合改造、敦化新元木业热电联产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延边特产实业有限公司人参资源综合利用技改项目等资源节约和环保型重大项目建设。

第七节 和谐社会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努力扩大就业
  认真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稳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努力开发境内外就业岗位,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和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十一五”期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比例达到90%以上,境内外就业人员培训率争取达到100%,从事技术职业(工种)的新增劳动力在就业前普遍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全州具有高级技能资格证书者达到获证人数的15%以上。 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以政府为主导,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努力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2%,收缴率达到95%,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9%,收缴率达到92%,医疗保险覆盖所有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基金发放基本实现社会化。 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完善并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完成养老保险制度的配套改革,形成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在国家支持下做实个人帐户,建立保证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长效机制。逐步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
  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形成包括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互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以及社会医疗救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继续推行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形成与市场就业机制相适应的失业人员生活保障和促进再就业的失业保险运行机制。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充实社会保障资金。全面建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助医、助学和突发事件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途径和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国办福利机构在社会福利社会化中的示范作用,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局面。探索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初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
  三、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以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为重点,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全面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成果为目标,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突出抓好产业化扶贫、对口帮扶和劳务扶贫。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项目扶持、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加强农村扶贫的同时,认真抓好城市扶贫工作。
  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线制度,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坚持增收与减负相结合,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领域、新渠道。引导农民更多地转向农产品流通、加工和其他非农产业,大力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各项事业,扩大农民劳务收入。严格落实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