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延边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延州政发〔2006〕12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人民政府各委局室:
《延边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业经州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延边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6年1月14日州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共吉林省委、延边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延边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本纲要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延边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和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主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宏观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机遇,全面实施科教兴州、开放带动、县域突破战略,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城镇化建设、软环境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四项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超过“十五”计划目标0.3个百分点。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比上年增长51.3%,“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0.3%。2005年,财政收入完成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6.7%,不仅高于“十五”计划年均增长8%的目标,而且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成绩,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十五”期间,石岘白麓纸业年产13万吨彩胶新闻纸、吉林敖东GMP改造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大唐珲春电厂二期改造、汪清罗子沟油页岩等一批重大能源开发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水利、交通、能源、信息网络等建设步伐加快,极大地改善了我州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城市道路、城市供水、集中供热和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图们江、牡丹江、布尔哈通河、海兰河的过城段得到综合治理,不仅提高了防洪标准,而且成为新的城市景观。201国道小沟岭至滴达咀二级公路、龙井至和龙一级公路、图们至汪清二级公路等一批国、省、县道竣工通车,江密峰至珲春高速公路延边段已开工建设。农村电网二期改造全面完成。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区域经济特色进一步显现。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7.3∶43∶39.7调整到2005年的14.1∶40.6∶45.3,第一产业下降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5.6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十五”计划预期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农业增加值达到29.9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4.4%;种植业中高效作物、经济作物的比重逐年上升,与普通作物的比例由“十五”计划前的4:6调整到5∶5。工业在深化改革和优化调整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超过“九五”期间年均8.8%的增长速度。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05年,全州林产浆纸、食品、医药和能源矿产业实现增加值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1.5%。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商品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等传统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旅游、证券、房地产、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蓬勃兴起。2005年,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9%。围绕建设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经济空间布局调整,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具有延边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州产业进一步向城市集聚,以延吉、敦化、珲春为重点,其他城镇为载体的产业密集带已现雏形。
--各项改革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格局正在形成。全面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除林业以外,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基本退出,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以混合所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体制格局初步建立。按照“先改制、后改造、再发展”的理念推进国企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一批老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焕发了生机。市场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直补工作取得较大成绩。行政体制、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也有一定进展。
以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工作取得新突破。延吉机场被批准为国际空港,借港出海开辟的海上运输航线运营正常,各类口岸建设和通关水平日益提高,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日趋频繁,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成功举办了2002中国图们江地区(延吉)投资与贸易洽谈会、广东佛山-吉林延边-俄罗斯圣彼得堡商品交易会,在开拓俄罗斯市场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对外贸易继续发展。2005年,全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8.3%。对外劳务保持增势。“十五”期间,外派劳务2.1万人次,境外就业约10万人次,涉外劳务收入30.1亿美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好成果。“十五”期间,全州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州各开发区完成GDP30亿元,占全州GDP的14%,“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5%。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十五”期间,全州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1.65万元,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19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20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37.3张和48人。城市自来水普及率为81.5%,用气普及率为82.4%,人均生活日用水量达到145.4升,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出租车分别为5.5辆和48.6辆,每万人拥有绿地面积30.2公顷。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十五”期间,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涨幅为3%,处于“十五”计划调节范围之内。
以吉林敖东药业集团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为重点的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壮大,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延边大学已经列入国家“211”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普九”成果得到巩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发展,民族教育改革有新突破。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制定并实施了《“十五”人才工程纲要》,全面启动了与延边大学在人才交流、项目对接、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合作。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州建设扎实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5年来,我州共获得国家支持的各类资金80多亿元,是历史上最多的时期,使我州一大批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全面改善了我州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城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珲春电厂二期扩建工程、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吉林敖东药业鹿茸冻干产业化等9个项目已被国家列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41.6亿元。
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延吉市污水处理、长白山东北虎保护区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39个重点项目,“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21.1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8.6万公顷。生态环境、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全州主要城市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或三级标准,城市饮用水达标率为98.7%,工业企业排污达标率为96.8%。
“十五”期间,尽管延边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综合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瓶颈制约仍很严重;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财政包袱沉重,就业压力较大;对外开放层次不高,地缘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合理高效的人才发展机制。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就发展机遇而言,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的主题。目前,世界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稳定增长期,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资源整合、市场开拓将在各个层次和范围内展开。从周边国家看,日本经济结束了10年萧条进入复苏阶段,韩国经济也将保持较快增长,对华贸易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俄罗斯政局稳定,中俄关系更加紧密,经贸往来空间增大;作为潜在市场的朝鲜,开拓经贸往来的余地也逐步增加。这为我州发挥区位、资源和政策等比较优势,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配置资源,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