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依托区域内规划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方式,一方面紧密联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宁波栎社机场和规划中的宁波新机场;另一方面可联系宁波各港区,从而建立起余慈地区集陆、海、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

第二节 加强中心城市内道路交通联系



  宁波市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市内部呈组团型格局,建立起快速便捷的内部交通网络,对城市功能的体现和支撑尤为重要。
  1.构建中心城市组团间的内部交通体系
  依托区域内主要快速路及一级公路,理顺和建立余姚城区、慈溪城区和姚北-周巷三个城市组团间的快速道路系统,形成“一环、两纵、两横”的路网格局,配合外围绕城快速通道建设,实现中心城市内外良好的交通联系。其中“一环”指围绕三个城市组团,由329国道、329南复线、梁周一级公路和慈溪西环线至余姚东环线所形成的内部环线。“两纵”指梁周一级公路及延伸段和慈溪西环线至余姚;东环线。“两横”指329国道及329国道南复线。
  2.建设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
  作为以交通为导向的区域开发模式,快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系统是余慈地区有序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考虑区域道路网现状的基本格局,依托区域内主干快速道路交通网架,组织区域内的公交线路,积极推进如“BRT”等先进公交系统建设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改革创新公交体制,加快两市公交一体化的步伐,实现余慈地区内直达公交。

第七章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强化区域联动,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环境,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

第一节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



  1.沿杭州湾湿地保护区
  北部杭州湾沿线地区,自潮间带起向内陆纵深500至1000米区域,为近海生态系统与内陆生态系统交汇地带和缓冲带,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多样性和平衡生态环境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沿岸开发建设需控制向北的建设范围,保护湿地空间,可适度发展旅游项目,重点建设面积达45平方公里的慈溪杭州湾湿地保护项目。
  2.平原生态农业保护区
  包括余慈地区东北329国道复线与杭州湾通道南连接线之间的区域,以及西南牟山、马渚与泗门、临山之间的区域;作为现状高效农业生产用地集中区域,对维持区域整体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城市(镇)发展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应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的大面积的蔓延和侵占,区内以点状城镇布局和分散化的农业生产为主,稳定区域生态系统。
  3.中、南部丘陵及山区自然生态维护区
  包括区域中部丘陵及南部四明山区,是余慈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也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作为自然生态维护区,区内一切开发活动,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减少大规模建设,可适当开展环境影响较小的生态旅游活动,重点加强四明山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项目的建设。
  4.姚江流域生态修复区
  姚江作为贯穿余慈地区的主要水体,对区域生态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以前缺少对姚江水体污染的控制,使得其水质难以得到保障,目前经过多年的维护和控制,水体情况有所好转。姚江两岸沿线50~100米范围内应设立生态修复区,尽量增加滨水绿化,增加其生态容量,同时通过“转、停”一批污染较大的企业或是加强达标排放监管,减少水体的污染压力。
  5.城市生态涵养区
  中心城市四大组团间的生态隔离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屏障和绿色纽带,将区域生态空间引入城市建设区域,对提高整体城市人居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生态隔离区内应以生态涵养为主,适宜建设城郊公园、花卉苗木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及农业生产基地等。
  6.生态廊道
  沿杭州湾大通道南连接线两侧各控制200米的绿化隔离带,形成400米生态走廊;沿杭州湾大通道余慈连接线两侧各控制100米绿化带;329国道复线(中横线)两侧各控制50至100米绿带;铁路干线两侧各控制100米绿带,形成贯穿整个区域的生态走廊,连接起区域内的城市(镇)、产业集聚区及各生态功能区。

第二节 强化环境联合治理



  1.完善环境治理制度
  联合划定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巩固与深化“一控双达标”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三废”稳定达标排放,确保项目建设控制在适宜生态自我修复的环境容量内。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准入制度,排污单位要依法持证排放,设置行业环境准入门槛,限制高能耗、高物耗、排污量大的行业发展。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限定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时限、排放方式等,允许排污者进行市场化交易。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征收生态资源补偿费,对开发利用地下水、矿产等资源的企业征收矿产使用费,并通过设立如生态补充基金等方式,用于补偿生态公益林建设、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移民,加大对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力度。
  2.加强工业污染治理
  推进产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抓好印染、电镀、化工等行业的水污染控制,加快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严格控制纺织化工、冶炼等行业有毒有害废气排放,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防尘、抑尘管理。结合声控达标区建设,治理工业企业噪声,鼓励企业选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对布局不合理、噪声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建立固体废弃物管理网络,加强进口废物的环境管理,严禁境外危险废物入境。
  3.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推进“百千工程”和“千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开展农村整理和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居点改造,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力度,提倡家畜和家禽圈养,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生活污水定点排放;农业生产中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复合肥。
  4.协同河网海域整治
  积极开展平原河网与近岸海域治理,以综合整治为重点,对河道进行疏浚、驳岸、清障、美化,坚持排涝和水面率标准并重,建设蓄水型河道,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加强两市在入海污染物控制、海上污染源治理、滩涂围垦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协调;完善由两市监测机构组成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海域环境污染、赤潮动态监测等工作。

第三节 完善污水处理系统



  1.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近期以余姚污水工程(含泵站5座,一期处理规模12万/日)和慈溪市域污水治理工程(一期规模东部污水厂5万吨/日,北部污水厂10万吨/日)为重点,开展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建设,远期余慈地区内将形成6处污水处理厂,因地制宜地采用集中和分散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区域污水处理系统。其中,余姚境内建设姚西北污水处理厂、黄家埠污水处理厂和大隐污水处理厂;慈溪境内建设北部污水处理厂、东部污水处理厂和校场山污水处理厂。此外,考虑到余慈地区工业用水较多的情况,建议新建余姚海塘污水处理厂,位于小曹娥,规模暂定20万吨/日,根据实际入管污水量的情况,实行分期建设,以满足不同阶段污水处理的需要,纳污范围包括姚北-周巷区块、余姚滨海产业园区及周边城镇的污水。
  2.加大污水处理力度
  有毒有害的工业污水必须进行预处理,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标准》后,方可排入城镇污水管网;严禁有毒、有害、含有重金属离子的污水排至城镇污水管网。规划建设5大纳污分区,包括姚西北分区、丈亭分区、陆埠分区、慈溪杭州湾分区和校场山分区,污水经收集后汇入相应的污水处理厂。污水按二级生化处理达标后排入杭州湾或姚江;在污水收集系统尚不完善的区域,生活污水可通过沼气净化处理后排放。积极开展中水回用,推广中水作为城市杂用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结合地形、地势特点,因地制宜设置排水体制,有条件的城镇可结合旧城改造,逐步改造为分流制,而对于改造建设难度较大,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排水体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