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方向:
1.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重点提高数控机床、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关键材料与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
2.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加快相关技术在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销售服务及回收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形成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
3.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积极发展新材料和基础原材料,大幅度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
主要任务:1.机械。重点研究开发大型冶金机械、工程机械、矿山及安全机械、新型纺织机械、造纸机械、农业机械和粮食深加工成套设备;优先发展全自动高精度冷轧铝板带箔成套装备、高精度冷轧带钢成套设备、数控机床、高精度机床、高性能数字控制系统、高速电主轴和直线电机。研究开发重大装备所需的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重点研究开发超高压、特高压直流输电装置及电力自动化设备,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及产品、继电保护与配网自动化产品、电站自动化成套设备。
2.汽车及零部件。重点研究开发客车、轿车、重载和特种运载重型车辆等专用特种高效运输装备,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等新型运载技术和工具;混合动力、替代燃料、电动和太阳能等新能源汽车。开发客车和轿车车身设计技术、汽车排放控制技术,以及关键配套基础部件。重点研究开发新型汽车自动变速器、电子接插件、新型轴承、凸轮轴、高性能汽车发动机缸套、智能制动器等汽车零部件。重点研究开发大型盾构机、运梁设备和公路养护技术及装备。
3.冶金。重点研究开发冶金建材窑炉余热高效回收利用新技术和高温烟气余热发电技术;钢铁和有色金属连铸连轧关键技术,带钢炉卷轧制技术;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技术。开发应用短流程电解铝和电解铅直接合金化节能生产技术,氧化铝和大型予焙铝电解的高效节能技术,镁高效节能制备技术,氧气底吹和侧吹炼铅技术;低品位资源和废弃尾矿的综合利用开发技术。
4.化工。重点研究开发高分子分离膜材料、新型功能尼龙、新型离子交换纤维、新型高分子导电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功能高分子材料,油田化学品、食品添加剂、医药中间体、造纸化学品、新型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开展煤化工、盐化工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和消化吸收创新;研究开发新型分离技术及设备、绿色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化肥、纯碱与烧碱等传统化工产品。
5.食品。重点研究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功能食品,新型食品添加剂,营养功能成分的快速精确检测技术和食品高效灭菌技术。研究开发小麦蛋白薄膜改性技术及谷朊粉系列植物蛋白产品关键技术、生物酶法制取大豆及花生蛋白功能性多肽关键技术、生物菌群共生体系及固定化细胞生香技术、肌醇转化制取及分离提纯关键技术和肉类制品热凝固关键技术等。利用生物技术对食品工业原料品质进行改造,加强食品行业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技术研究。
6.纺织。重点研究开发高档面料和新型纤维以及电脑分色、数字喷墨印花、激光裁剪技术;开展大豆蛋白纤维高档抗皱系列服装面料、车用功能性纺织品、农用纺织品、艺术纺织品的开发设计。重点开展功能性可机洗防缩羊毛、超细羊毛再生技术及动物蛋白合成纤维、可降解PLA聚乳酸玉米纤维、LYOCELL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耐强冲击芳纶、功能性非织造纺织品、特宽幅环保面料、负离子粘胶纤维防护服面料等纺织新材料研究开发。开发应用纺织品制造业清洁生产技术。加强服装设计、裁剪和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
7.新材料。加快新材料技术向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发展,突破新材料设计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超硬材料制品及制备技术;优质高效特种耐火材料及制品;铝镁合金新材料及先进制备技术,变形镁合金板带新工艺;特种铜合金功能材料及加工技术,钛合金及制品加工技术,钼制品加工技术;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相关材料及其关键技术;功能尼龙、分离膜材料、新型密封材料、医用等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新一代光电信息材料、高效能源材料等新材料。提升“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
8.生物技术。重点开展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研究,在作物优良种质资源创新、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植物脱毒快繁、畜禽疫病快速诊断及检疫、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等高新技术研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重点研究开发新型酶制剂,加强优质高产菌种选育,开展生物催化、特殊生物鉴别及其诊断技术研究,进行生物质资源的微生物转化利用,开发环境友好生化产品和技术,开发核糖、核苷、谷氨酰胺、L-乳酸等生化产品;采用高产新菌种、新工艺、新技术对传统味精、酒精、乳酸等生产技术进行嫁接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