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重庆具有引导产业集群的政策等优势。一是直辖后的重庆集中了许多优惠政策,形成了“政策洼地”效应。主要有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政策,重庆直辖后国家给予的一系列政策及由此带来的直辖效应,还有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等区域性优惠政策。二是重庆具有的较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丰富的水、电、气能源保障,为发展船舶工业提供了保障。三是库区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得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而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的船舶工业在库区有条件得到中央和市、区县政府的倾斜支持。以上优势为引导国内外船舶工业企业在产业转移中向重庆集聚创造了条件。
(三)不利因素
1.由于受水道、三峡大坝通过能力限制,不利于大型、超大型船舶制造,重庆船舶工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中小型特种船舶及船舶配套设备上。
2.产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强且布局分散。重庆船舶工业纵比发展虽然迅速,但规模仍很小,协作配套能力不强。船舶企业生产条件差,产品设计及工艺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低效率抵消了劳动力成本优势。由于行业缺乏引导和沟通,小型船舶企业相互恶性竞争的情况严重,行业缺乏自律。
3.外向度低,面临国内国际双重竞争压力。一是上海、江苏、辽宁、湖北等省市都提出将船舶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并加大了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国内竞争压力大;二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中小型特种船大多属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欧洲国家在技术上具有领先优势,而我市具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又难以充分发挥,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压力大;三是我市船舶工业企业信息来源、人才、经验不足,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有限。
4.融资能力不强极大地制约了造船工业发展。造船工业属资金密集型产业,造船周期长,流动资金需求量大,而固定资产较难评估,银行较少对造船厂贷款,小型造船企业融资十分困难。
二、发展目标
在主城区-涪陵区-万州区-忠县的长江沿岸规划建设4-5个造船工业基地,增扩建中小型专用船舶船坞,并建设船舶配套物流中心。在永川市、江津市、经开区规划建设船舶配套工业基地。到2010年造船工业及其关联产品实现销售产值300亿元,出口交货值2亿美元以上。形成各类船舶80万载重吨以上生产能力,做强船舶公司现有技术中心,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或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培育销售产值30亿元以上的企业2户以上,5亿-30亿元以上的企业8户以上;2015年实现销售产值500亿元,出口交货值8亿美元以上。把重庆建设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的中小型特种船舶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船舶配套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