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一、 农村河道疏浚
  1.县乡河道疏浚。在“十五”已经疏浚3.9亿立方米土方任务的基础上,“十一五”计划再完成疏浚10.1亿立方米土方任务。其中,2006年完成疏浚2.1亿立方米,2007年至2010年每年完成2亿立方米土方任务。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基本完成全省县乡河道疏浚一遍的任务。恢复县乡河道引排能力,有效改善城乡水源环境。2006年省级投入2.7亿元。
  2.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十一五”期间疏浚筹资河塘土方6.5亿立方米,其中2006年至2007年,每年完成1亿立方米,2008-2010年每年完成1.5亿立方米。2006年省级补助1.5亿元。
  二、农村清洁能源
  2006年至2008年,在全省新建20万处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建设436处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其中大型沼气工程36处,中型沼气工程60处,小型沼气工程340处,9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
  2006年,新建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4万处,配套改圈、改厕、改厨4万户;建设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86处,其中大型沼气工程6处,中型沼气工程10处,小型沼气工程7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10处。2006年省财政补助0.6亿元。
  三、农村改厕
  2006年至2010年,全省农村完成改厕试点50万座(均为无害化卫生厕所)。其中2006年完成改厕试点任务10万座。具体分解如下:苏北地区试点改厕5万座。其中徐州0.3万座、连云港0.2万座、淮安0.3万座、盐城4万座、宿迁0.2万座(均为血防改厕)。苏中地区试点改厕5万座:南通1.5万座,扬州2万座(均为血防改厕),泰州1.5万座。2006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补助0.2亿元。
  四、村庄环境整治
  加快推进农村村庄规划工作,规划建设各种类型农村居住示范点,选择一批进行环境整治试点。2006年,对200个村进行环境整治试点。主要进行村内排水、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公共厕所建设,推广农村生活污水相对集中处理适用技术,进行公共绿化。有条件的村,设置简易路灯,景观改造和建筑物出新。建立村庄保洁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使村容村貌整洁,环境卫生怡人。
  具体实施方案附后:
  附1: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河道实施方案
  2.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清洁能源实施方案
  3.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改厕试点实施方案
  4.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实施方案

  附1:
  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河道疏浚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江苏是一个以平原为主、河湖众多的省份,河网建设一直是水利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20世纪80年代,全省基本形成河网体系,大大提高了灌排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多年来因自然和人为因素,河道淤积堵塞和水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河道是引排工程的重要设施,也是水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河道严重淤积,水体严重污染,不仅大大削弱了防洪排涝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甚至影响到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1.县乡河道。县乡河道是城乡水系的主要动脉,承担防洪排涝、农田灌溉、城乡饮用水源保障的重要功能。据调查统计,全省共有县乡河道2万余条、淤积土方量14亿立方米左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从2003年开始,全省实行统一规划,对县乡河道实施治理,三年省级共投入补助资金3.6亿元,完成河道疏浚土方3.9亿立方米。从已经实施的工程效益来看,不仅有效地疏通农村水系,提高引排能力,而且有效地改善了河道水质,促进了农村水生态环境建设,基层群众积极拥护支持。
  2.村庄河塘。村庄河塘处于农村水系的末梢,不仅承担灌溉和排涝功能,而且是农村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2005年年底以来,省水利厅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5件实事要求,组织省、市、县三级技术干部,对农村村庄范围内的家河家塘进行了逐村调查、现场测算,摸清了全省村庄河塘的基本情况,测算了全面疏浚整治的工程量。全省村庄河塘19万余条(个),淤积的土方量10亿立方米。根据区别轻重缓急的要求,提出了分年度重点实施疏浚整治的计划。
  二、治理目标
  (一)县乡河道疏浚。1、目标。在“十五”已经疏浚3.9亿立方米土方任务的基础上,“十一五”计划再完成疏浚10.1亿立方米土方任务。其中,2006年完成疏浚2.1亿立方米,2007年至2010年每年完成2亿立方米土方任务。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基本完成全省县乡河道疏浚一遍的任务,恢复县乡河道引排能力,有效改善城乡水源环境。2、标准。排涝:苏南地区达到20年一遇标准,苏中地区达到10-20年一遇标准,苏北地区达到5-10年一遇标准。灌溉:引水灌溉保证率苏南地区达到90%以上,苏中地区达到85%以上,苏北地区达到80%以上;以引水河道为补充水源的丘陵山区,引水河道补水能力100m3/亩以上。水质、环境标准:主要河道水质标准普遍提高一个等级。
  (二)村庄河塘疏浚整治。1、目标。“十一五”期间疏浚筹资河塘土方6.5亿立方米,其中2006年至2007年每年完成1亿立方米,2008-2010年每年完成1.5亿立方米。2、标准。清理淤泥,拆除坝埂,疏通水系,改善水质;清理垃圾,清除杂物,整治河坡,改善环境;建立制度,明确责任,长效管理,巩固成果。
  三、政策措施
  (一)县乡河道疏浚。县乡河道是城乡重要的公益性水利基础工程设施,主要由各级政府出资建设。省财政继续按照“十五”期间的政策标准予以补助,2006年省财政补助2.7亿元。
  (二)村庄河塘疏浚整治。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程投入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出资补助,群众自愿投工投劳。省财政对经济困难县实行分档分标准以奖代补。2006年省财政安排奖励经费1.5亿元。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工作责任。各市负责辖区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发动工作,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年度实施的工程任务,加强技术指导和工作督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县(市、区)政府是农村水利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当地“十一五”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明确总体目标任务和年度实施计划,优化实施方案,创新投入机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组织以乡镇为单位的验收考核。
  (二)规范项目管理。切实加强项目各个环节的管理,从源头开始全过程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项目资金足额用于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行和完善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县级报账制等管理制度,并适当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督促检查。要切实抓好组织发动工作,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农村水利建设,并对农村水利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工作机制,促进农村水利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建立奖惩机制。实行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目标考核机制。省对组织力度大、工程效益好、推进速度快的地方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地方进行通报批评。引导和鼓励基层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对整合支农资源、引进社会资金力度大、绩效明显的地方,给予倾斜。对弄虚作假、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的严肃查处。

  附2:
  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清洁能源实施方案

  实施以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切实搞好我省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要求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