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育壮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船舶工业。
与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相衔接,依托现有造船、修船企业,充分发挥区位、自然条件优势,抓住世界船舶工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坚持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相结合,搞好技术开发和产业协作配套,加强船舶产业规划布局,积极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造修船项目的建设。依托青岛、烟台、威海三大造修船中心,构筑北海船舶重工、烟台莱佛士、威海造船、黄海造船、青岛船厂、灵山船业六大平台,着力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品链,扩大规模效益。重点建设青岛海西湾、大宇烟台八角、胶南、即墨、威海马兰湾、皂北湾等大型造船项目,着力开发大型集装箱、散货船、石油天然气船三大主力产品和海洋工程船、远洋渔业船舶、豪华游艇、高速电动船等优势产品。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大船厂的分段制造生产体系,搞好配套服务,大力研发、发展船用钢板、系列柴油机、锅炉、锚链、五金、仪表、化工、建材、计算机、应用软件等配套产业,形成以造船工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和新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到2010年,全省造船能力达到600万载重吨。
(三)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科技优势,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工和海洋工程材料、海水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利用等领域深度开发和成果转化,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集中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产业。加强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为海洋加工工业和生物功能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生物资源;加强对共轭亚油酸、岩藻聚糖硫酸脂、文蛤多糖等新型海洋药物和脑营养物系列产品的开发,为医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肿瘤、肝炎、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新型药物支持;加强对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型、功能型海洋食品和生态化妆品的开发,满足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力争把青岛、烟台、威海建成我国一流的海洋生物工程产业基地。
(四)加快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业。
加强对海洋油气资源和海洋盐卤资源的勘探、开发与利用,大力发展产品深加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胜利油田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采收率,加大浅海埕岛油田开发力度,基本稳定石油产量;加大新油气田的开发力度,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进行战略投资,建立海外能源补充基地;配合国家搞好蓬莱19-3油田的开发工作,积极做好油田陆上基地的争取工作。石油化工,重点向大型化、集约化、一体化发展,重点搞好齐鲁石化120万吨乙烯扩建项目建设,加快青岛100万吨乙烯和1000万吨原油加工装置项目建设,在沿海再规划建设1000万吨炼油项目,争取把淄博、青岛和渤海湾建成国家的石油化工基地。到2010年,炼油、乙烯、合成树脂生产能力分别达到5000万吨、200万吨、350万吨。海洋化工,依托山东海化、鲁北化工、青岛海湾等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生产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感光材料、溴系阻燃剂等溴系列产品,以及海盐系列产品,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
(五)突出发展港口海运业。
港口建设要以规模化、深水泊位化、管理信息化和港口功能多样化为目标,形成布局优化、功能完善、配套先进的港航体系。到2010年,初步建成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基础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型集装箱、矿石、煤炭和原油四大运输系统,在青岛、日照、烟台建设23个3-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形成以青岛港为干线港,烟台、日照港为支线港,龙口、威海等港为喂给港的集装箱运输系统,新增吞吐能力1100万标箱;在日照、青岛、烟台建设3个15-30万吨级的矿石泊位,形成由青岛、日照、烟台港组成的深水、专业化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新增吞吐能力6800万吨;在青岛、日照建设2个30万吨级原油泊位,形成以青岛、日照等港组成的进口原油中转运输系统,新增吞吐能力6500万吨;结合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大通道的实施,扩建和改造青岛、日照煤炭泊位,在日照、龙口等港新建6个5-10万吨级煤炭泊位,形成由青岛、日照、龙口等港组成的煤炭装船运输系统,新增吞吐能力8700万吨。进一步优化港口结构,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增强我省港口综合竞争实力。到2010年,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达到231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2亿吨,集装箱能力达到1400万标箱。
在加快港口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远洋和集装箱运输,建立一支以远洋大型船舶为主,近远洋结合、大中小配套、船舶类型齐全、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运输船队,努力壮大海上运输能力。坚持“优化结构、鼓励更新、有序发展”的原则,重点进行海洋运力结构调整,从追求总量规模的外向扩张型向注重质量的内涵提高型转变,进一步促进沿海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集装箱船、液化气船和滚装船。加速老旧船舶更新换代,降低船龄;加大海上客运向旅游化、舒适化、高速化、客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的力度,鼓励发展公路、铁路、水路等多式联运。到2010年,海洋运输船舶达到500万净载重吨,海洋货物周转量6200亿吨公里,其中远洋运输要达到6000亿吨公里,集装箱运输量800万标准箱,基本确立海运大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