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的体育健身活动,让体育走进小康生活
1.继续组织和开展以青少年为重点的“五个亿万人群”健身活动、体育进社区活动和全民健身周活动,积极推广适合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项目,使各项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积极倡导和推广公园体育、广场体育、街头体育、家庭体育和节假日体育等活动形式,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3.拓宽体育健身信息服务渠道,向城乡居民提供科学的健身知识、方法和手段,提供方便群众查询的体育健身场所、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活动内容等信息。整理和创编有地方特色、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方法。
4.加强青少年和儿童体育。公共体育设施要落实对青少年和儿童开放的优惠措施。探索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儿童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公益性体育场所。
5.重视老年人体育工作。普及推广适合老年人开展的健身项目,扩大老年人体育人口,力争到201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45%,城市占65%。发展老年人体育组织网络,到2010年,各市、县(区)全部成立老年体协,城乡基层老年体协达到60%以上。
6.发展非奥运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加强对非奥运项目和新兴的健身休闲体育项目的研究和推广;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做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保护和创新工作;利用我区自然资源大力组织开发沙漠体育运动及摩托车、登山、黄河漂流等体育项目,并使之成为品牌活动;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参加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第六、第七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7.切实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活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定期组织开展适合他们特点的健身活动。
8.办好全区运动会、农民体育节、社区运动会、区直机关运动会、大漠运动会等群众性综合运动会,发挥其综合效益,推动群众体育活动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
(七)加强群体科研和宣传,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1.制定社会体育督导、学校体育设施开放、青少年体育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侵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行为。
2.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和体育科技中心在群众体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群众体育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群众体育学术团体。
3.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群众体育的要求,研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小康体育”指标体系。
4.配合做好第三次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工作,进一步深化对我区群众体育现状、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