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努力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益。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优化均衡市区中小学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初高中分设;加强城市中小学建设改造,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市区中小学生入学难压力,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享受同等水平的义务教育。2010年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8%以上。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调整高中教育资源布局,促进高中向城市、县城和重点镇集中;加强薄弱高中改造和示范性高中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提高全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段教育。
4.积极倡导终身教育。继续加大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力度,建立遍及城乡、服务为民、保障有力的学前教育体系,提高幼儿教育普及率和保育教育质量,农村每个乡镇建1所中心幼儿园。到2010年,全市学前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7%以上,市区达到95%以上。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成人教育,鼓励函授、自学、网络等多种教育和学习方式。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形成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社区为基础的学习网络,逐步建立覆盖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闲暇教育,便捷所有市民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八)科技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统筹科技资源配置。实施“科技兴郑”战略,打破条块分割,整合优化全市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驻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科技数据资源及科学基础研究设施共享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抓好重点企业和优势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除基础研究、弱质产业科技开发机构外,其他市属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全部推向市场。
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科技供给与经济需求的有机结合,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开发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为推动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全方位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郑州科技成果信息交易服务网站,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组织,沟通研发供求,构适应市场主体需要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有利于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加大研发(R&D)经费投入,不断提高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引导社会资本向高科技产品与企业流动。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办好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充分提高在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企业孵化中的创新能力,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
(九)信息
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先导,突出重点领域,构筑服务平台,完善服务网络,建成中部地区信息服务中心。
1.构筑郑州信息港,加速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光缆城域网和县乡光缆网,在整合和发展商都网、中原电视网、中原信息港三大品牌的基础上,大力构筑综合功能完善的郑州信息港。以重点创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两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目标:(1)郑州市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在全面建成政务内网的基础上,建成电子政务外网,到2010年,完成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重点政务、业务系统、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制度,规划和开发战略性、宏观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的政务信息资源,建立起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化体系。(2)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争取在三年内基本建成电子商务CA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货物保险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等电子商务的配套服务体系,为政府、企业及社会各方面开发各种电子商务应用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持,努力把郑州市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
2.构筑八大信息服务系统。继续加快现代信息网络特别是以光纤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整合社会信息资源,积极开发信息应用系统,构建信息服务平台。(1)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建成覆盖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机构的郑州市现代化教育网络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远程教育系统,形成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公众教育信息服务网络。(2)文化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文化信息网络,开发数字图书馆系统和数字科学技术馆,实现全市图书文献、电子出版发行、文化设施的网络化、数字化。(3)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系统。改造现有网络,建立郑州市卫生系统信息中心,开发医院门(急)诊服务、医院住院管理、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卫生管理、医学科技等信息系统,开发各类医疗卫生信息库,实现各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共享。(4)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系统。在现有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开发劳动人口就业失业管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管理、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劳动工资管理等信息应用系统。推进劳动保障业务的电子化办公和社会化运行,建立公共场所社会保障信息查询网络,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个人保障资源查询和网上社会保障申报、支付服务,实现劳动保障系统各项业务的信息共享和交换。(5)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基于电子地图的公共信息系统,建立城市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开发城市规划建设、三防指挥、环境监测等信息应用系统,通过互联网或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多媒体终端,向公众提供电子地图公共信息查询服务。(6)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郑州旅游信息网络和网站,与区县及全国旅游管理、交通、宾馆等网络联网,最大限度方便旅游消费。(7)社会信用服务系统。联合金融、工商、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开展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开展数据咨询、资质认证、风险评估等业务,为建设郑州信用体系奠定基础。(8)社区信息服务系统。配合社区建设,尽快形成一个集社会保障、医疗急救、家政呼叫、商品配送、文化娱乐、公益活动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