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园艺合作示范基地。立足现有的特色优势园艺业基地,以闽东南地区为重点,在全省建立水果、蔬菜、茶叶等设施园艺合作示范点20个,主要建设标准化生产田间(山地)设施,管灌、微灌或喷灌等节水设施,蓄水池、田间管道,机耕路,保温保湿防寒设施,机械化管理等。
柑桔生产综合改进技术示范基地。福建是我国柑桔主产区之一,有较强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与台湾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结合宽皮桔类产业带布局,推广海峡两岸(永春芦柑)综合技术改进项目的做法和经验,在柑桔主产区的永春、长泰、平和、南靖、建瓯、顺昌、新罗、尤溪、永安、沙县等10个县建立闽台柑桔生产综合改进技术示范区,重点建设园路和水利设施,推广疏伐改造郁蔽果园、培育自然开心树形、疏花疏果、草生栽培和柑桔商品处理与营销技术。
食用菌标准化合作示范基地。以提升两岸食用菌产品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加速食用菌标准化发展进程,实施从菌种、原辅材料、水质、生产环境、栽培管理到保鲜加工、包装、运输全程质量控制,重点建设闽东南沿海粪草菌标准化合作示范基地和闽西北木生菌标准化合作示范基地,形成闽北年产万吨的标准化优质干香菇生产基地,闽西年产万吨的标准化优质鲜香菇生产基地,古田年产万吨标准化优质银耳生产基地,漳州万吨白背毛木耳生产基地,三明市和罗源、武平、建阳等地的珍稀食用菌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现代花卉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以漳州花卉走廊、厦门东孚花卉种苗中心、福州市郊、南安市、洛江区为重点区域,以切花、盆花、观赏花、盆景、绿化苗木为主,合作建设一批花卉产业示范基地,配套建设漳州热带切花、现代盆花、观赏花卉优良种苗生产基地。
3.现代畜牧业合作示范区
本着布局合理、效益明显、生态安全的原则,主动承接台湾的畜牧业岛外发展,把闽西北(三明、南平、龙岩)、闽东(宁德)等内陆山区建成台湾畜牧业岛外发展的饲养基地,把闽中南(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建成台湾畜产品供应基地。重点建设台湾畜牧养殖岛外发展的区域规模养殖基地,即在南平、宁德、龙岩各建立一个区域规模优质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在三明、龙岩各建立一个优质鸡生产基地,在龙岩、南平各规划建立一个以白羽半番鸭养殖为重点的优质水禽肉生产基地,在三明、南平、宁德各建立一个地方良种羊饲养基地。
4.现代林业合作示范区
着眼于闽台两地森林资源的互补性,以闽西北为重点区域,依托主要林区,综合性合作与专业合作相结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三明闽台林业合作示范区。三明市是全国集体林区改革与发展试验区,自然资源优越,森林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较好,林业发展水平较高。三明闽台林业合作示范区规划范围为整个三明市,总面积22964km2。“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林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及中成药开发、木竹生化利用、苗木花卉及珍贵树种繁育、森林食品加工、森林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和林业科技交流合作项目等。
高优林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丰产竹林、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森林食品和药材栽培、生物多样性保育示范基地。“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永安、建瓯毛竹林高产栽培示范基地,永安、华安观赏竹种培育基地,尤溪、福安绿竹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南靖、永春麻竹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建设以桉树、相思树、拟赤杨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和以杉木、马尾松、湿加松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建设楠木、黄檀等珍贵树种和马褂木、香樟类、乳源木莲、光皮桦等优良乡土树种示范基地,建设竹笋、森林野菜、食用花卉等绿色无公害森林食品及厚朴、红豆杉、雷公藤、巴戟天、石斛等森林药材栽培示范基地,建设木生类食用菌原料林栽培生产基地。
5.现代渔业合作示范区
根据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要求,在海水养殖、种苗繁育、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远洋渔业等方面扩大合作,发展现代渔业。
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十一五”期间,在东山湾、平潭岛周边海域、围头湾、沙呈港、台山列岛周边海域、三都湾、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湄洲湾等深水海域发展10个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每个基地深水网箱达400口以上,养殖大黄鱼、鮸鱼、鲷科、石斑鱼等优质鱼类。
优势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在福州、莆田、南平、漳州建立集养殖、加工、出口为一体鳗鱼和罗非鱼基地;在东山、漳浦、莆田、连江沿海建立集育苗、养成、销售为一体的鲍鱼、鲆鲽、石斑鱼等养殖基地;在宁德建立弹涂鱼养殖基地;在福州、宁德建立紫菜、海带养殖基地;在漳州建立以牡蛎、花蛤等贝类水产品为重点的养殖基地;在宁德、福州、莆田建立以育苗、养成、销售为一体的大黄鱼产业化基地;在全省沿海建立对虾养殖基地。“十一五”期间,年新增基地养殖面积5万亩。
生态渔业示范基地。充分利用沙埕港、三都湾、罗源湾、平海湾等浅海潮间带资源,“十一五”期间新增港湾生态式大型围网养殖1万亩。利用水口库区、古田水库、棉花滩水库、南一水库、峰头水库等水域资源,“十一五”期间年新增内陆大中型水域围网、库湾拦网养殖3万亩。
海外远洋渔业基地。利用台湾在海外的远洋渔业基地,通过合资合作,建立集生产调度、后勤补给、加工、空运、销售等环节的海外基地。
6.农产品加工合作示范区
依托福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台湾农产品加工技术、资金和管理,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建设闽东南农产品加工出口合作示范基地,规划在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地重点合作发展果蔬食用菌速冻、保鲜、速冻和脱水及罐头产品的加工,在漳州、泉州、福州、宁德、三明、南平重点合作发展茶叶、食用菌、水产品精深加工;以内陆山区为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建设闽西北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合作示范基地,在漳州、三明、南平、龙岩、宁德重点合作发展绿色无公害果蔬、食用菌、畜禽产品、粮豆制品、笋竹、木材等产品加工。
园艺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基地。在福州、漳州、泉州、莆田、三明等主要园艺作物主产区引进优质高效的品种与生产技术,建设高标准的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建立枇杷酒、枇杷叶药用,金桔果酒果醋系列,永定红柿系列产品,芦柑、甜橙、猕猴桃与柚子饮料,水果保鲜,清洁化茶叶加工,蔬菜速冻与水果罐头等加工示范基地。兴办加工设备与工艺技术先进、营销渠道通畅的出口加工企业,重点建设厦门、漳州、福州果蔬食用菌加工出口示范基地。
畜产品加工出口合作示范基地。与畜牧业主产区相衔接,完善加工链条,加强畜产品出口加工合作示范,在为台湾供应冰鲜畜禽产品的同时,部分出口国际市场。重点扩大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龙岩生猪屠宰加工规模,以现有大中型畜禽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引进台资、技术、设备,发展畜禽集中屠宰加工,开发肉类冷冻系列产品、小包装食品,发展羽绒、畜禽内脏、皮革综合加工。在南平建立肉鸡生产加工基地、在三明建立肉牛屠宰加工基地,发展系列加工,扩大规模,促进外销;在宁德、三明建立地方品种肉羊生产加工基地,着重引进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
饲料原料转运及加工合作示范基地。在福州、莆田、厦门、漳州等地的马尾港、秀屿港、厦门港、漳州港建立台湾饲料原料转运包贮基地,在秀屿港建立台商饲料加工区,在福州、厦门、漳州、莆田、宁德、泉州等地码头建设饲料原料仓储基地和饲料加工厂,在龙岩建设粮油饲料批发加工城,在漳州、南平、三明、宁德建立饲料和预混料添加剂生产基地,逐步把福建省建设成为台湾从国际市场采购饲料原料的中转基地及饲料加工供应基地。
水产品加工合作示范基地。以沿海各渔业县(市、区)为水产品加工产业带,建立以厦门为中心(包括漳州、泉州)和以福州为中心(包括宁德、莆田)的闽南和闽东两大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引进先进设备,进一步发展水产品保鲜、冷藏、加工,开发水产系列食品、药品和保健品,推动出口创汇。以漳州、宁德、福州、泉州等地市现有大型水产加工龙头企业为主,引进大黄鱼、鳗鱼、罗非鱼、金枪鱼等品种深加工设备,建设鱼类深加工生产线,增强产品国际市场出口竞争力。改造重组现有的福州、泉州、厦门贝类净化场,新建莆田、漳州、宁德贝类净化场,并引进贝类深加工设备,开展鱼贝藻类综合精细加工,开发新型水产食品、药品、保健品。
林产品加工合作示范基地。以三明、南平和漳州、龙岩等地区为主,重点建设人造板、纸及纸浆制品、林化制品、木竹制品、森林食品、森林药材、花卉等林产品加工和林业机械制造示范基地。重点在三明合作发展人造板加工、木竹制品加工、笋系列产品深加工、紫杉醇等森林药材的深加工;在南平市合作发展纸及纸浆制品加工、林化制品加工、木竹制品加工和笋系列产品深加工;在龙岩市合作发展木竹及笋系列产品深加工;在厦门、漳州市合作发展林业机械制造,努力将我省建成我国重要的木竹制品工业基地和南方重要林产品进出口物流基地。
秀屿港国家级进口木材基地。莆田市秀屿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是国家批准的唯一海运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区,区内湄洲港是全国著名的天然深水良港。充分利用莆田秀屿区的有利条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设立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木材加工区和木材贸易区,建设集木材检疫、加工、贸易于一体的进口木材加工区。
7.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
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建设合理融合旅游观光、生态保护、休闲度假等功能的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
特色景观休闲农业旅游区。以武夷山、太姥山、冠豸山、青云山、三都澳、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永春牛姆林、德化九仙山、漳州云洞岩--三平等特色景观为主,利用自然、生物、文化、历史景观资源,合理规划,结合山海景观、田园特色、以及观赏动物和花果竹木生态经济开发,发展观光、度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区。
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区。在福州、泉州、厦门等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的地区,以都市周边为重点,建设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着重发展绿色、高效、精致的瓜果、蔬菜、花卉产业,集养殖、生产、科研、观赏、娱乐和集散销售于一体的观赏鱼养殖基地建设等城郊观光休闲项目,为都市提供精美的和优美的休闲空间。
休闲渔业旅游度假区。利用我省海岛港湾资源、风景名胜和丰富的水产品、独特的饮食习俗,突出渔村文化特色,有计划地建立海边食宿、观光、娱乐、休闲基地。在宁德三都湾、福州平潭、莆田湄洲湾、泉州石狮、厦门、漳州东山、泰宁大金湖等地建立休闲渔业旅游度假区。
森林生态旅游区。建设“两带五区”的国家森林公园和森林生态旅游开展较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海峡两岸森林生态旅游的强强联合。建设闽南滨海休闲森林生态旅游区,重点开发厦门莲花、长泰天柱山、德化石牛山、诏安乌山、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漳江口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厦门海沧野生动物观赏园;建设闽中休闲度假森林生态旅游区,重点开发福州旗山、平潭海岛、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和永泰藤山自然保护区,开发闽江河口、福清兴化湾黑脸琵鹭、黑嘴端凤头燕鸥等水禽观光旅游区;建设闽西客家文化森林生态旅游区,重点开发龙岩、永定王寿山、漳平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龙岩梅花山、武平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发客家民风民俗文化遗产旅游;建设闽北森林生态旅游区,重点开发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将乐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闽东山海风光森林生态旅游区,重点开发古田溪森林公园和屏南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
8.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管理合作示范区
结合我省“十一五”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选择积极性高、技术支撑力量强、有较好的合作基础、且能在当地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的项目,重点建设福州金山、厦门集美、漳州漳浦、龙岩长汀4个已列入我省“十一五”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的水土保持科教示范基地,加强与台湾水土保持学会的合作,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三)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1.海峡两岸(福建)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遵循农产品物流集散的规律,充分利用福建在对台贸易方面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当前对台贸易基础,布局建设台湾农产品输入的区域物流集散中心,以确保台湾农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损耗运抵福建,进而通过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快速运到大陆各地。重点建设福州、厦门、泉州农产品物流枢纽中心,构建海峡两岸(福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体系。
台湾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顺应解决台湾农产品销售问题的需要,发挥福建在台湾农产品登陆的先行作用,依托沿海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等地建设一批台湾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海峡两岸(福建)农产品物流中心。依托物流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企业,或者依托两岸农民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民间组织,建设集仓储、运输、配送于一体的物流基地,重点建设仓储设施和农产品冷链系统,构建通过核心区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现代物流配送圈。
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为方便原产于台湾的水果进入福建,降低台湾果农和台商的经营成本,在厦门、泉州、福州、漳州等地建设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
2.海峡两岸(福建)农业科教信息交流合作中心
着眼于优势整合、取长补短、信息共享、互为促进,在福州建设综合性的海峡两岸(福建)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中心,使之成为两岸农业界的人员、科技、教育和信息交流的载体和平台。
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研发中心。发挥福建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集聚优势和研发优势,针对市场需求,与台湾科技专家开展合作创新研究,重点开展动植物育种技术合作、重大疫病监控技术合作、农业生物技术合作、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合作、农产品加工和质量检测技术合作研究,推动科技资源交流与联合研发,逐步建立闽台农业科研的长期合作关系。
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举办全省性、全国性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培训活动,聘请两岸农业科技界的教授、专家授课,并结合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进行实践,为福建乃至全国培训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农业生产管理人才和农产品营销人才。与台湾农渔会、农民协会合作,向台湾投资者、农民宣传福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农业产业发展导向,以利于台湾同胞来闽投资农业。
两岸科教信息交流中心。组织开展两岸农业双向交流活动,加强同台湾农会、渔会、专业协会、行业公会、产销合作社、农民协会、农业策略联盟等组织和农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台湾农业合作社和产销班等农民合作组织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每年开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加强农机领域的交流,加大台湾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力度,大力开展农机试验示范项目,引进台湾农业机械企业在我省经销农机产品或投资办厂。依托各类海峡两岸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农业项目洽谈会和研讨会,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加强闽台两地的农业院校合作,创办合作办学机构,重点依托福建农林大学,与台湾有关农业院校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办学,聘请台湾专家教授到农业院校任教。与台湾相应的农业信息机构建立信息互通的长期合作关系,构建农业自然资源信息、科技教育信息、市场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的平台。实施“结对子”工程,推动闽台基层乡镇和农户以“农业项目和农业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结对联谊活动。
3.海峡两岸(福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
立足于保障消费者健康,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依托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在福州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逐步构建布局合理、运行高效、能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海峡两岸(福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以现有的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手段,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仪器,配备熟练技术人员,开展与台湾农产品检验检测的技术合作,扩大检验检测领域,增强检验检测功能,提高检验检测的精度和水平。
海峡两岸(福建)农产品质量专业检验检测点。在福州、厦门建设水产品为主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分中心,在漳州建设以果蔬菜为主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分中心,在龙岩建设以畜禽产品为主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分中心,在三明建设以土壤肥料分析为主的检验检测分中心,在宁德建设以食用菌、茶叶为主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分中心,在福州、三明建立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分中心,并加强与台湾的速测技术交流合作,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配备速测设备,逐步健全区域性、专业性较强的检验检测网。
4.海峡两岸(福建)农业防灾减灾预警中心
着眼于促进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的顺利实施,保障农产品生产及环境安全,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农业防灾减灾预警中心。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建立省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中心、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农作物病虫监测点,加强农作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监控和重大病虫应急防治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增强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和控制能力,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将无规定疫病区扩大至全省所有县(市、区),在光泽、福清、新罗、芗城、龙海、涵江等县(市、区)建设出口基地无规定疫病区,并建设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省级动物检疫及动物防疫监督中心和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在九个设区的市和重点县设立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构建动物疫病监测与预警系统。
台湾海峡渔业海难救助中心。在全省沿海建立配合协调、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台湾海峡渔业海难救助应急机制。以渔政、船检、港监、渔业无线电、海监、海事、边防等部门的船艇,与台湾渔业、海事等部门船艇建立台湾海峡渔业海难救助网络。
生态农业气象保障工程。建立不同区域代表类型的生态农业气象监测研究站和省级生态农业的气象保障服务中心,开展海峡两岸生态农业气象合作,在两岸生态农业的气象防灾减灾、台湾农业优良品种引种的气候适应性试验研究、两岸生态农业气象的技术交流、数据共享等方面与台湾进行合作,共同促进海峡两岸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防灾减灾预警中心水利分中心。通过与气象、水文联网,自动采集气象、水文等实时信息,利用GPS和遥感技术获取作物分布、生长情况、受灾情况信息和数据,开发洪水预报、台风预报和灾情预报等信息处理分析软件,建立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成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为一体的农业防灾减灾预警水利分中心及其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农业防汛抗旱和防台风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林业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中心。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重点建设森林火灾预警监测系统,沿海防护林与湿地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以及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检疫御灾和防灾减灾体系,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生态安全,构筑和谐林业。
5.海峡两岸(福建)农业良种研发与繁育中心
“十一五”期间,与实施良种工程相衔接,建设引进隔离、试验、消化、改良、创新、繁殖、推广诸环节配套的海峡两岸(福建)种苗研发与繁育中心。
闽台农业良种研发与繁育中心。应用现代化育种技术,对引进的台湾优良品种进行消化吸收,研发培育出适合我省推广应用的新优品种,实现台湾农作物良种繁育工厂化生产。在厦门等地和内陆山区设立闽台农作物种苗研发与繁育中心,下设台湾良种引进粮油作物品种研发与繁育分中心、蔬菜品种研发与繁育分中心、果树品种研发与繁育分中心等三个分中心。
闽台园艺良种品种改良与繁育基地。在福州建立室内台湾优异园艺作物种质资源试管保存利用中心,在漳州建立田间台湾优异园艺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和台湾热带、亚热带水果良种引进、繁育与示范基地,在永春、新罗、永安、沙县、建瓯建立柑桔无病毒苗木繁育与示范基地,在漳州、厦门、福州、龙岩、南平等地建立台湾蔬菜瓜果良种引进、繁育与示范基地,在屏南、周宁、闽侯、尤溪、连城等地建立优质反季节蔬菜良种繁育与示范基地,在安溪、福安、大田、闽侯和武夷山建立台湾优质茶叶良种繁育与示范基地。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