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根据实际情况,在吸毒人员较多的县(市、区),在创建无毒社区的活动中,对戒毒所回归社会的吸毒人员要强化“四位一体”的帮教工作,同时开展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心理矫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工作, 降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3、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发挥三级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及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作用,建立符合各地实际,有效、可行、便捷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服务模式。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和检测、产前指导、阻断、随访、营养指导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抗逆转录病毒药品;积极倡导并指导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
(三)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的管理。
1、坚决打击非法采供血(浆)活动。建立非法采供血(浆)监测举报制度,保持打击非法采供血(浆)高压态势,及时、有效打击非法采供血(浆)、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血浆)以及制售血液制品的活动。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行为。
2、加强无偿献血宣传、组织和动员工作。提升采供血机构无偿献血组织招募能力和社会的参与程度。提高自愿无偿献血比例。
3、完善血站、单采血浆站、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和血液及其制品的质量监督和控制体系。加强对血站、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规范化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实施血液集中检测;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检测。积极推进单采血浆站GMP(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作,新开设的单采血浆站必须符合GMP标准。建立原料血浆采集、血液制品生产年度审核报告制度,加强对原料血浆的采集、收购和血液制品生产的监管。加强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艾滋病诊断试剂的质量控制,逐步建立原料血浆投料前“检疫期”制度;血液制品生产必须采取有效的病毒去除或灭活措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4、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要将科学用血纳入医师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内容,建立、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监督处罚制度,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非法自采和自供临床用血。
5、建立覆盖全省的血液管理信息网络,加强对采供血、临床用血的日常性监督;强化对血液资源的调配,预防和控制非法采供血行为的发生。
(四)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四个一、三条线”政策措施,开展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的关怀救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