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科技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是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形式。科技服务业主要包括委托研发、科技咨询、工程设计、生产力促进、技术交易、科技信息、科技孵化、创业投资、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软件增值等服务。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对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要积极培育全国知名品牌的工程设计咨询机构,打破资质壁垒,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引导条件成熟、具备一定品牌和规模的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发展壮大工程设计咨询业;以资本为纽带,整合现有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吸纳民间资本,培育3~5个资本规模10亿元以上的骨干风险投资机构,加快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咨询机构,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建立若干个具有较强影响力、国内一流的科技咨询机构,重点培育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咨询市场,加快发展技术研发和科技咨询业。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与推广,加大种业的科技投入力度,通过动植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来持续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到2010年,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超过350亿元,增加值达到260亿元以上,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到10%。
(四)应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
按照“统筹规划、有限目标、广泛探索、突出重点,鼓励创新”的原则,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结合天津基础,实施“原始创新能力重点培育行动”,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解决一批应用基础研究问题,研究开发一批前沿技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技术源。
1.信息科学与技术
重点支持信息与信息处理、信息电子学与信息光电子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凸显信息技术的超高速、高可靠、大容量、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目标,力争使我市总体信息技术基础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列。
(1)信息与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发展海量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信息的生成、获取理论与技术;信息网络与支撑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和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
海量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的重点是海量信息传输、存储、交换和使用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新型计算方法与理论。信息的生成、获取理论与技术重点支持数据采集与传感器理论与技术;多种工作模式下信息的获取。信息网络与支撑技术重点支持新型信息传输理论;新一代通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方法重点支持新型计算方法与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多媒体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新一代人机交互理论与技术。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重点支持可控可信信息安全理论;大规模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体系;信息隐藏技术与方法;密码理论与技术;信息安全协议、模型和机制。
(2)信息电子学与信息光电子技术重点发展微纳电子学;电子与光电子集成技术;新型信息光子学与光电子学效应与器件。
微纳电子学重点支持微纳电子设计与制备技术;微纳电子体系特异性能与表征;微纳电子器件。电子与光电子集成技术重点支持微结构设计;新型集成技术;集成器件高效检测技术。新型信息光子学与光电子效应与器件重点突破光子学与光电子学效应;新型激光器;信息传感技术,全光网络新型器件。
(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技术重点发展生物信息学;量子信息学等。
生物信息学重点突破计算生物学;基因组信息结构和生物序列比对与拼接计算等技术。量子信息学主要解决信息的量子表象、存储、处理和传输;量子器件制造理论;远程量子通信和安全等问题。
2.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过程的基础科学,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表现出微观与宏观、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由定性走向定量,由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特征。“十一五”期间,重点围绕现代生物学、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诊断治疗新方法、农业生物技术、医药新技术等展开研究。
(1)现代生物学重点发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的生理与病理代谢、生物医学信息与处理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
分子生物学重点开展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技术研究。细胞生物学的重点是细胞活动的分子机制及遗传控制;治疗性干细胞与克隆技术;干细胞及其分化、调控技术;干细胞的培养与建系。生物的生理与病理代谢的重点是代谢组学;代谢途径关键酶结构与功能。
生物医学信息与处理技术重点发展高灵敏的检测、分析和成像方法和技术;高分辨、高选择性和高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创新的生物医学图像获取、处理与分析技术等。生物医学工程重点支持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
(2)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诊断、治疗新方法重点发展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开展蛋白质功能研究;研究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诊断、治疗新方法。
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重点支持重大疾病的干预新技术、重大疾病相关因果关系、病原体转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的研究。重大疾病的诊断、治疗新方法重点发展重大疾病的诊断新方法与新型疾病诊断技术、疾病相关靶标的鉴定和确证方法及技术,开展重大疾病治疗新方法、重大疾病针灸治疗作用机理研究。
(3)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生物多样性与新品种选育的遗传学基础;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技术;动物转基因及细胞克隆技术;动植物、农业微生物细胞工程技术;动植物疫情快速诊断、预防与治疗;农作物与园艺作物病虫草害生物防治技术。
(4)医药新技术主要针对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运用分子生物学及与药物学、药理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等重要理论和研究手段,发现和确认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发展药物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重点突破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新型药物筛选模型;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水平上的作用机理;现代中医药理论与机制等技术问题。
3.新材料与纳米技术
“十一五”期间,新材料领域要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围绕新一代关键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通用材料高性能技术、新材料制备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等开展研究。
(1)信息材料重点发展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光子材料和磁功能材料。
微电子材料重点发展大直径单晶生长技术;特种晶体材料的精密加工、杂质缺陷的控制与利用。光电子材料主要支持半导体照明用衬底材料与外延技术;材料性能与LEDs发光效率。光子材料主要支持光子晶体中信息传输机理;光子晶体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磁功能材料主要支持磁弹性材料的制备;巨磁电阻材料制备;磁光效应材料制备。
(2)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发展可控生物降解材料;具有天然生理功能的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材料;环境响应医用材料;以及生物相容性及其评价方法。
可控生物降解材料主要支持分子量和时间可控的生物降解材料;环境响应医用材料主要支持温度响应材料和光响应材料。
(3)通用材料的高性能化技术重点发展通用材料新的制备技术、通用材料改性技术。
通用材料新的制备技术主要支持材料微观结构的控制技术;特殊结构通用材料的制备技术。通用材料的界面改性技术主要支持梯度材料的制备技术;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材料的合金化技术。
(4)新材料制备理论与技术重点发展新型材料的结构、分子设计与合成技术;高纯度功能化合物及合成工艺;新催化材料技术;超分子化合物新结构设计及组装合成技术。
(5)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发展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技术;新型纳米材料的环境效应以及纳米材料与纳米效应的评价;高效纳米光催化剂的能带协同和耦合技术;材料表面纳米化对生物组织的影响;纳米加工与纳米器件。
4.先进能源技术
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电、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是支持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期间,能源领域要重点瞄准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新能源规模利用的新原理和新途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新途径、高效储能技术和基于新原理的高效节能技术,力争取得一批有创新的科研成果。
(1)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重点发展煤炭转化及洁净利用过程中的新原理;石油高效、清洁利用与转化新原理和新方法;天然气高效、清洁利用和储存与转化新原理和新方法。
(2)新能源规模利用的新原理和新途径重点发展高能绿色一次和二次电池新体系、新原理;新型电池结构设计。优先支持非常规状态下的电池反应机理;电池反应中两极间相互影响的规律。
(3)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原理和新途径重点发展生物质能新原理;可再生能源转换和分布式发电技术。
可再生能源能量转换和分布式发电技术主要支持时变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海流能等最大效率转换控制;变速恒频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生物质能新原理重点支持生物质能产生原理与技术;生物柴油转化为清洁车用柴油的生物法原理与技术。
(4)基于新原理的高效节能技术重点解决新型电机节能原理与方法;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技术与方式等问题。
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方式和技术重点研究电池储能、大容量电容器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磁储能等关键技术。
5.先进制造和自动化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是研究机械结构与系统性能及其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制造过程及系统中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为机械和制造工程提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是当代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物质主体和产业基础,处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1)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发展高精度和智能化制造系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微型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
高精度和智能化制造系统重点发展可重组制造系统共性基础理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需的高精度、高速及微米/纳米制造技术;高速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绿色制造模式等。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重点发展智能自修复与再制造技术信息化、数字化装备关键基础技术。微型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发展微结构加工技术;微装配微键合微封装技术;微观测试技术;典型微器件设计与制备技术。
(2)自动化技术重点发展自动化系统的基础支撑技术;机电复杂系统与智能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极限环境下的特种机器人设计与制造技术。
6.环境科学与技术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尖锐,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寻求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已经备受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环境科学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进而科学地组织有序的人类活动,为解决本市重大环境问题提供前沿性科学基础,为环境产业和相关技术产品的发展提供若干原始性创新的源头。“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城市及区域性空气复合性污染的形成机理、危害评估与防治技术;土地、固体废物、底泥、水体、空气多介质之间污染物传输;室内空气污染的机制、演变规律和防治技术;污染水体、土壤、底泥的修复理论与技术。
(五)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科技创新主体能力重点提升行动,以建设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以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为重点,形成一流、高效、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
1.建设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以上,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160家,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机构健全的科技型领航企业。
加强工程中心的建设,突出产学研结合,新建1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或组建2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产业集群化创新,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软件、环保、绿色能源、现代中药;生物、纳米等领域的企业集群化发展,提高集群内创新要素及创新网络的协同互动和产业创新效率。
强化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建设,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发展,鼓励支持集体、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区县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园。
2.加快形成功能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完善产业孵育体系,面向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新建20家国家级和市级的企业孵化器与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建设软件、生物等10个专业孵化器,鼓励各类科技园和综合企业孵化器的建设。
以创建科技进步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核心,构建市内六区科技服务和孵化区、环城科技成果产业化聚集带与塘汉大海洋科技产业聚集带、远郊区县产业辐射区,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培育、壮大20个左右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区县特色产业(集群),配套建设民航科技、港口服务等一批特色产业孵化器或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显著增强区县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应用能力,引领和支撑区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重组建设科技发展中心、科技基础条件服务中心、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等三个公共服务中心。
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拓宽知识产权的服务范围,提高专利及商标代理、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法律事务等方面的服务水平。
3.加快形成学科优势明显、以应用基础研究为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
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巩固化学化工、数学等学科优势,加快材料、生物、卫生、医药、机械、环境和管理等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发展量子信息技术、生物信息学、认知科学等一批新兴学科。重点建设绿色化学化工国家实验室,50家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完善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
加强知识创新团队建设,以科技帅才为核心,培育和汇聚知识创新团队。以重大项目为纽带,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形成一批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和部市级创新团队。
鼓励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建设,重点围绕生物技术、环境技术、绿色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水资源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问题,建设一批跨学科研究中心。与中科院和国家有关部委合作,创建纳米技术、新药等研究中心。
4.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推进转制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推进转制院所产权制度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制度,激发技术创新活力。依托有实力的转制科研院所组建创新型企业集团;支持其进入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优先支持转制院所从事共性技术和竞争前技术研发,组建一批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科研中试基地。
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型院所的改革与发展。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增强公益型科研院所创新实力。建立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科技投入机制,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给予相对稳定支持。整合我市驻津院所、高校、医疗机构等方面的优势公益性研究资源,在水资源、环保、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农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建设一批具有天津特色的社会发展公益研究院所。
(六)科技投融资与基础条件平台
实施科技投融资与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建设行动,建立完善科技投融资平台,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到 2010年,初步建成适应科技发展与创新需求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为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质基础。
1.新型科技投融资平台
整合现有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培育5个风险资本10亿元以上的骨干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金融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等来津建立分支机构。
显著增加财政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投入,吸引银行贷款等金融资金、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探索设立“天使基金”,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开展建立滨海新区科技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形成从扶持科技型企业初创到成熟的一条龙融资体系。
建立“统贷统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立专利和其他科技成果抵押贷款等新型金融工具,发挥贷款贴息、担保、信用体系等有效手段,突破企业贷款融资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