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个新的干细胞因子,成为我国 2004年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开发出抗艾滋病病毒创新药物“西夫韦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美国专利授权,已被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基因芯片研究领域申请国内外重要致病菌特异基因和探针专利94项,体液重要致病菌检测基因芯片进入临床试验。集成电路 SOC芯片(片上系统)设计达到90纳米的国际先进水平。铜铟硒薄膜太阳电池、纯电动汽车、橡胶机械装备等研发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0年的744.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731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 23.1%增加到32.2%。“十五”期间,软件、新能源、北方环保科技等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格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全市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由2000年的22亿元快速发展到2004年的78.1亿元,软件出口额由0.35亿美元增加到2.01亿美元;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由0.96亿元增加到30亿元,锂离子电池扩能到年产2亿只,多晶硅、非晶硅等太阳能电池达到年产12.5兆瓦,成为国内技术水平领先、规模最大的绿色电池产业基地;环保科技产业产值由45亿元增加到128亿元,建成了国内技术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中空纤维膜产业化基地;在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上,建成了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中药产业园和头孢抗生素产业基地。通过持续创新与产业化,无缝钢管、皮质激素、复方丹参滴丸、力神锂离子电池、中空纤维膜材料和组件等成为天津新一代的标志性产品。
  (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
  围绕提升优势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中药现代化科技工程。全市制造业信息化企业由2000年的120家增加到 2004年的2000多家,全市80%以上的重点企业都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 (CAM),累计取得各类专利1079件,有效提升  了企业的新产品设计能力。通过中药现代化科技工程,推动了天津市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全面实施,使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三相流化床、膜分离等16项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在全市中药企业中广泛应用,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居全国中药单品种销售量的第一和第二。
  (六)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围绕资源、能源和环境等加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及回用、工业节水、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并运行了国内第一个每小时2500吨规模的海水循环冷却工业示范工程和日产10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掌握了适合本市海域海水水质特点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各项技术经济参数和工艺流程,关键设备自主开发、浓盐水利用等一批研究课题取得了重要进展,取得7项专利,为海水淡化工程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工业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数达到4~5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我市和国内40多家大型石化、冶金企业得到推广应用。
  到2004年,万元产值能耗降到0.51吨标煤,万元产值取新水量降到了24吨。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和水耗、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重复利用率等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七)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在医学医疗、生态保护、减灾防灾等领域取得并应用一批重要科技成果。2003年,依靠科学,战胜非典,并及时开展了SARS患者恢复期的健康随访和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了标准化、规范化的SARS流行病学、临床学和病例随访的数据库,受到国内外关注。在针灸、中医内科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成果,提高了天津市医疗科研和临床治疗的水平,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围绕地铁一号线、狮子林桥改建、博物馆建设、海河生态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攻克并应用了一批相关关键技术,提高了城市现代化水平;面向全市的公民科学素养培训工程取得良好成效,受训人数超过百万,建成市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80个,其中国家级10个,公众科学素养指标达到4.2%,远高于全国1.9%的平均水平,居全国前列。
  (八)区县科技进步取得突破,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得到提高
  2004年,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的区县达到4个,通过市级科技进步考核的区县12个,北辰区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 (市),区县科技进步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引导支持红桥、东丽、和平、北辰、塘沽等区建立了特色产业企业孵化基地,宁河、宝坻、汉沽、武清等区县组建了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增强了区县科技成果承接和转化、产业化能力,促进了科技资源向区县的扩散和聚集。依靠科技进步成为区县加快发展的核心思想,区县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组织实施农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以及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加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等科技专项,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了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的全面合作,形成了支撑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各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市14万户农民科技致富,户均增收在5000元以上。农业信息化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咨询和培训的主渠道。加大农业技术集成力度,在科学种植和养殖、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沼气开发、沼渣改良耕地等方面开展了技术示范。
  (九)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拓展科技投融资渠道
  全社会R&D内部支出由2000年的24.7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由1.51%增加到1.75%左右,居全国第四位。全市财政科技拨款由2000年的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1.49亿元。加大了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力度。建立了企银科“金桥之友”联谊制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支持。发挥政府创业投资种子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了我市创业投资的大发展。全市创业投资企业由2000年的10家增加到2004年的 56家,注册资本由9亿元增加到37.8亿元,成立了国内首家非法人制创业投资基金--赛富成长基金。
  (十)加大了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力度,促进了科技资源聚集和整合
  “十五”期间,执行了83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派出1160名科技人员出国与国外同行进行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拔尖人才在我市创新创业,使我市在基因芯片、生物新药、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的研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我市与国家科技部、中科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市建立了科技工作会商制度和科技合作关系,促进了国家科技力量聚焦我市发展和京津两地科技资源的共享。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将科技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坚持走科技路,吃科技饭,在全市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观念,将科技投入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视优化科技进步和创新环境,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政策法规,成为不断加速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我市坚持以搭建科技创新创业的舞台聚集国内外科技资源,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树立大科技观念,促进了全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整体合力的形成,走出了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协同持续发展的路子,为天津未来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不多,对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和解决水资源、能源、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技术瓶颈问题的支撑能力仍显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官产学研金结合和创新体系还未形成有机互动的组织和网络;全社会科技投入仍然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投融资困难;高端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创新依然存在着体制机制上的许多问题,科技进步面临不快则退的严峻挑战。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我市科技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等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造就着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等多方面的科技需求,形成对科技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市科技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未来5年,是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树立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信心和勇气,发挥我市的优势,利用好国内外的科技资源,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突出天津的地位和作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抓住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机制,广泛集聚创新资源,着力培育创新主体,突出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原始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发展要把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需求作为出发点与宗旨,把发现、培养和凝聚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体制机制优先。突破体制机制的制约和障碍,增强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继续深化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在政府的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科技与教育、产业相互衔接与协同发展。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优化科技创新的软、硬环境,加强区域联合和国家各部委与我市间的互动,采取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以科技大开放促进科技大发展,加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坚持突出发展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关键环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生物技术与医药、装备制造、化工、新能源、水资源等一些重点领域中,实现技术的跨越。
  坚持突出培育创新主体。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内在动力与活力。进一步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标准战略,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
  (三)发展目标
  根据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突出产业自主创新,提高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开发和新兴科技产业化能力;支持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强化科技资源整合,提高吸纳利用科技资源的能力;建设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夯实创新的制度基础,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科技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各省市前列,为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市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的原创地、聚集地和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承接地与扩散地之一。
  到2010年,科技发展具体目标:
  --掌握一批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培育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的十大新兴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
  --掌握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基本实现资源重复利用,重点行业和滨海新区初步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取新水量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掌握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数字内容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技术,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为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中心、航运中心等提供技术支撑。
  --掌握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保鲜及深加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促进农村城镇化,农村城市化率达到60%。
  --掌握重大疾病防治、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临床诊疗和医学研究中心,公共健康安全设防严密,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完善,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
  --城市建设和安全关键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成较为完备的城市信息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应急和技术保障体系。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继续保持国内前列,专利年申请量达到2.5万件左右,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万件左右,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十五”末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人才队伍建设国内领先,公众科学素养达到7%;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达到约90人;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突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的比例达到约75%,初步建成滨海新区研发与转化基地,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创新效率高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三、“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围绕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电子信息、生物与现代医药等10个重点领域、46种优先发展技术,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实施12项重大科技专项,实现信息、生物等领域的技术跨越;培育壮大10个新兴科技产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构建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滨海新区研发与转化基地,优化“两基一带”的科技创新布局,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开放环境,使我市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一)重点领域及优先发展技术
  在天津市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46种优先发展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重点掌握电子信息、生物与现代医药、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等产业的共性技术与核心技术;重点突破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技术;重点解决人口与健康、城建与交通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
  1.电子信息
  (1)软件技术
  重点构建支撑全市海运、空运、路运物流系统平台,重点开发并应用面向物流行业的中间件、信息安全、电子标签等技术,发展与物流平台相关的金融保险、电子通关、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平台的软件关键技术;以移动通讯终端、汽车电子为主要应用领域的高端制造业嵌入式软件;以日本和欧美为重点国家的软件外包出口,以业务流程外包(BPO)、通讯增值服务、呼叫中心和数字内容产品为主的软件信息服务;以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动画设计等为重点的动漫产业软件支撑技术;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IC)设计、无线射频识别(RFID)、信息安全及病毒检测等产品为核心,面向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的应用软件。
  (2)微电子技术
  积极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重点支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片上系统 (SoC)及关键IP核的开发、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开发;推动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技术及配套材料、设备的发展。重点发展面向射频识别及收发、图像传感、数字电视、图像处理、宽带通信等领域的芯片设计与开发。基本形成从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模块生产到整机应用较为齐全的微电子产业链。
  (3)光电子与激光技术
  整合光电子技术与产业的多种资源,集中力量在半导体照明技术、激光及应用、光传感技术领域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和先进性并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产业上形成一定的规模。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材料、功率型 LED芯片制造关键技术、LED系统设计及应用集成技术;全固态激光器、激光检测技术;先进传感、光电检测器件与集成技术。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