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在效益审计初期或起步阶段,应以专项审计调查作为开展效益审计的主要形式,选择审计项目要从较简单的但容易见效的项目做起。
11.在开展专项效益审计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选择部分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试行综合效益评估,探索综合效益审计的路子。
12.对事关效益评价的重要项目,要大量运用审计调查获取相关资料,丰富审计证据,作为分析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依据。
四、抓好关键控制点,严谨细致,防范风险
13.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重点抓住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典型项目开展效益审计,力求取得突破,取得实效。
14.深入搞好审前调查。要多方面、多途径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摸清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找出关键控制部位和重要失控点。通过查阅相关法律、规章、批文、决定、报告、会议纪要等文件资料,全面掌握情况;通过编制表格,搜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确定审计重点;采取询问、与相关人员座谈、走访有关专家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
15.精心编写审计实施方案。做到审计目标明确,评价标准确定,审计重点突出,人员分工合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6.切实做好审计现场实施工作。工作中要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取得支持和配合。按照相应的工作目标、质量要求和责任,实施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做到程序规范,事实准确,证据确凿。要突出重点,根据进展情况,适时调整审计方案,保证重要事项不留风险。要认真听取和研究被审计单位意见,合理意见予以采纳,对重要事项的不同意见要进行充分论证,确保准确无误。
17.坚持审慎的评价原则。对效益审计项目评价,力求准确恰当,适当留有余地,选重要的事项进行评价,避免盲目求全形成评价风险。其评价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文件批文、会议决定、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可以是专家意见、群众测评结果、调查问卷结果;还可以是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等,但做出的评价结论,必须有证据支撑,不能主观臆断。
18.在分析原因研究措施上下功夫。要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被审计单位内部、外部,主观、客观,技术、装备、流程,管理方式方法、管理制度,行业标准、先进标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对比,找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和主要矛盾。审计意见和建议要符合实际情况,被审计单位有条件、有能力去落实,切忌假大空。既要从被审计单位自身经营、管理上挖掘其内部潜力,按实现最大效能的要求提出改进和完善管理,提高效益的措施;又要针对政策运行中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从政策、规定的层面加强分析研究。
19.写好审计报告。效益审计报告除了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提炼,更重要的是分析造成资金使用和管理不规范、损失浪费、低效运转的原因,提出有理有据,且实用、可操作的措施对策。为了保证审计结论的顺利落实,效益审计报告要多方面、多层次征求意见,力求取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