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3 .壮大人才队伍
  加快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人才工作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绩效考核、选拔使用、分配激励和人才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促进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评聘制度。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制度,完善人才户口迁徙制度和居住证制度,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

  加大培养和吸引人才的力度。实施党政人才、企业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六大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服务功能区,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拓宽人才工作视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努力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粤工作,增强人才综合竞争力。

  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和合理配置。以高层次、复合型和高技能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发展人才市场,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启动人才智力振兴山区行动计划,激活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加大人才开发投资力度。

  (七) 构建绿色广东

  实施绿色广东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 .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的机制。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途径,完善法规政策,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机制。实行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实施对高消耗及落后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强制性淘汰制度。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评价指标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完善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标准。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绿色建筑业、生态农业和环保型产业,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制定鼓励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政策,促进其向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回收利用率。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等“绿色技术”,实施一批节能工程,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到2010年,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县、镇,创建一批资源节约型城市。

  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在生产、建设、生活等各领域,广泛推行节约各种资源活动,特别要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和土地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设定区域绿地和环城绿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从源头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鼓励使用“热电冷”联产、洁净燃煤发电等节能、环保发电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各行各业推行节水措施,鼓励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加强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

  2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综合防治水污染。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和产业污染控制,加大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综合控制面源污染。以珠江综合整治为重点,继续加大对一批重点污染河段的整治。到2010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主要江河水质保持良好,局部有所改善。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燃油火电厂脱硫,2008年以前全省基本完成现役12.5万千瓦以上火电厂(含在建)脱硫治理,新建燃煤电厂必须同步配套建设脱硫装置。研究开发和推广清洁燃烧技术及烟气脱氮氧化物技术。提高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有效削减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减少酸雨频率,改善空气质量。

  加强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强化源头控制,减少废物产生量。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和回收体系,到201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建设核安全与辐射环境保护设施和监测管理网络,实现辐射源的安全监控,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优化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把环保准入关。从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保障能力出发规划产业布局和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建立跨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制定合理的排污费征收和使用政策。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工作。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促进环保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化。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城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

  3 .加强生态保护
  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加快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建设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抓好主要江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防护功能。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加强水资源保护。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布点建设排放污水项目,严格限制在重要集水区布局排放污水的项目,加强对饮用水的监测,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继续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强化海域使用管理,加强珠江出海口以及全省主要干流入海河口水域、滩涂的管理,处理好海洋开发和防洪、船舶通航的关系。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灾害的防御。对海岸带、防护林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实施重点保护,建立一批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对土壤污染的防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加强对农业环境监测预警,保护农业生态功能区。

  (八) 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

  优化布局,完善网络,加强以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1 .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大力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高速公路及县乡公路网、轨道交通网、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系统、能源运输系统和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等“三大网络、三大系统”的建设。到2010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5000公里左右;公路密度达到78 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约2900公里,地铁达到300公里以上。民航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9000多万人。港口吞吐能力达1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5000万标箱。

  加快完善“三大网络”。(1)高速公路、国省道与县乡公路网。加强与周边省区连接的出省高速公路通道的建设,提高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出省高速公路通道能力。到2010年,建成通往邻省区的主要高速公路通道。提高国省道路面质量。加快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农村公路建设,提高路网整体质量和服务水平,完成镇通村(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完善公路站场建设。(2)轨道交通网。以建设出省铁路通道和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为重点,构建“三纵二横”铁路干线骨架,基本实现全省地级以上市通铁路。加快广州、深圳地铁建设。(3)航道网。建设由西江水运主通道和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三级及以上骨干航道组成的高等级航道网,浚深沿海主枢纽港出海航道和整治内河深水航道,提高内河航运水平。

  加快建设“三大系统”。(1)集装箱运输系统。以沿海主枢纽港为重点,形成以深圳港、广州港为干线港,珠海、虎门、湛江、汕头等港为支线港,中山等其它港口为喂给港,并与铁路、公路集装箱运输相衔接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加强枢纽港内集疏运系统的衔接配套,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2)能源运输系统。加快煤炭运输系统的建设,基本形成以电厂专用码头和广州港为主的煤炭接卸系统。充分利用现有油气码头能力,合理布局建设新的油气码头。完善油气运输系统,建设珠三角液化天然气运输系统。(3)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加强机场建设,拓展航空运输网络,优化整合运输资源,提升航空运输水平,构筑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为枢纽、干支结合的机场体系。

  2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电源、电网、天然气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西电、核电、液化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优质清洁能源的供应,建立能源储备,构建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加快电源建设。充分接收西电,加快发展核电,优化发展煤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和抽水蓄能发电,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上大压小”电源结构调整,形成以大型骨干电源为主,多种电源并举的结构。在沿海和内陆沿江进一步选址建设核电站,在东西两翼沿海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和风电场,在珠三角等负荷中心建设调峰性能好的天然气电站,按照能源布局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到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约9500万千瓦(含西电东送2238万千瓦),其中清洁电源所占比重达到53%,比2005年提高13个百分点;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机组占省内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66%。

  加强电网和天然气网建设。加强省内电网和西电东送电网的建设,形成便于接受外区送电和省内电力交换,满足用电需要的安全稳定、结构合理的广东电网。建设液化天然气站线工程、南海天然气上岸工程,形成贯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多气源U型管网。开展粤东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输气管网的选址等前期工作。

  3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实现水利现代化为总目标,继续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人水协调的防洪除涝与防风暴潮体系和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加快建设防洪减灾体系。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各类防洪工程措施。积极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完善重点防洪工程布局。加强对水库的除险加固、维护和管理,确保水库安全运行,提高水库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与水资源综合调度效益。进一步强化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全省三防指挥系统。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