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粤府〔2006〕46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2月27日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 发展基础
  (二) 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二) 发展目标
  (三) 总体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促进工业产业升级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4.全面推进信息化
  (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重点领域和区域自主创新
  2.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3.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4.加快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
  5.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
  (三) 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1.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
  2.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
  (四) 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1.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
  2.提升珠三角发展水平
  3.加快两翼和山区发展
  4.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
  5.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五) 统筹城乡发展
  1.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2.提高城镇化水平
  3.统筹城乡建设
  4.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5.深化农村改革
  (六) 发展教育文化和人才事业
  1.推进教育现代化
  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壮大人才队伍
  (七) 构建绿色广东
  1.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3.加强生态保护
  (八) 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
  1.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2.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九) 深化体制改革
  1.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4.探索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5.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十)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促进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维护社会公平
  3.加强卫生体育和人口工作
  4.保障公共安全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6.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四、重大工程
  (一) 综合运输工程
  (二) 能源保障工程
  (三) 水利建设工程
  (四) 自主创新工程
  (五) 现在重化工程
  (六) 服务业工程
  (七) 农村建设工程
  (八) 环保生态工程
  (九) 文化发展工程
  (十) 平安保障工程
  附件1:广东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附件2:广东省“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略)

  2006-2010年是我国和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十一五”规划,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中央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促进我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对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 发展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尤其是“十五”时期的发展,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重点任务如期完成,为在 “十一五”时期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前列。“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05年达到2170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3616元。2005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收入达4432亿元。对外贸易持续较快增长,“十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3%,2005年达4280亿美元。

  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为 6.3∶49.5∶44.2。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农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工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9.3%,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44:56,汽车、石化、机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通信、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3.区域协调和合作发展迈出新步伐。山区经济增长呈现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良好势头。东西两翼临海优势逐步得到发挥,临港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广州、深圳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粤港澳合作在CEPA框架下全面展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启动并顺利推进。

  4.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提前一年实现地级市通高速公路的目标。到2005年底,全省公路密度达6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140公里,“十五”期间新增约1950公里。广州白云机场迁建工程顺利完成。铁路、港口、航道建设步伐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加快进行,西电东送成效显著,电力供应能力显著提高。到2005年底,省内发电装机容量达4800万千瓦,“十五”期间新增约1610万千瓦。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省防灾抗灾能力和安全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修建、加固江海堤围6305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522宗。通信基础设施发展迅速,2005年光缆总长度约29万公里,为2000年的4.3倍。

  5.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文化大省建设开局良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科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新的跨越,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11.4%提高到2005年的22%。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广州“申亚”成功。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局势稳定,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

  6.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达8.0%和4.1%;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地区有所改善, 环境综合指标达到85分;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7.02‰,期望寿命达74.8岁。

  7.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加快,企业投资自主权得到进一步落实。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8.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稳定。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工作成效明显。地方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扎实开展。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成效明显。

  (二) 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我省发展指明了方向。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转型期: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从舒适型向发展型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将从侧重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改善,消费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制造业将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适度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第三产业将获得进一步发展,生产服务业比重进一步增加,产业结构进入优化升级阶段;随着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的形成,特别是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务实推进,区域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将会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社会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新的发展时期,我省既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不利因素。

  1.发展的机遇

  从国内外环境看,我省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总体稳定的国际环境,为我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和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我省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为我省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国内环境;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我省在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架构下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从我省自身发展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基础较好。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多年居全国前列。二是发展潜力较大。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进入较长的增长周期;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化,特别是水运和铁路运输的加快发展,将为我省长远发展提供大运量、低成本的交通支撑。三是市场化程度较高。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改革不断深化,有利于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