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汕头市人民政府印发《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3、提高城镇化水平
  实行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籍的户口管理制度,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各类企业和人口向副中心城区和镇区集聚发展。全面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进一步规范地名管理,依法管理行政界线,积极服务城市化发展。加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重点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困难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提高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就业、创业和生活的能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本设施建设,发展和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4、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实施《汕头市优势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围绕特色产品、产业,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法引导和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把发展工业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同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乡镇工业的布局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以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聚扩张为导向,整合非农建设用地资源,加强特色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特色园区吸纳资本和先进技术的能力,促进企业、资本有序地向特色园区集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坚持“整村推进”和开发式扶贫,增强山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提升开放水平,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全方位提升经济开放水平,创新经济特区“窗口”功能,积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筑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1、优化提升外源型经济
  提高吸引外资效率。加强对招商引资的统筹规划和引导,积极吸引国际财团和跨国公司的投资,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向城市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旧城区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引进上游产业与现有产业升级扩张相结合,鼓励外资企业在增资扩产过程中注重提高生产制造层次、延长产业链,并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促进招商引资从局部区域、民资侨资为主向全方位开放、内外源资本并举转变,从引进资金为主向“注重专利技术、专有技术、软件及配套技术的引进、吸收”转变,从“外向型”为主向“开放型”转变。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优化出口商品、市场和贸易结构,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劳动密集融合型转变,从受托加工向自主经营、自主开发转变,从一般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在扩大货物贸易的同时,积极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扩大服务出口。调整和优化外贸出口经营主体结构,壮大外贸经营主体,鼓励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建立和完善外贸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应对各类国际贸易摩擦,发挥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作用,加强行业自律,遏制低价倾销行为,防止恶性竞争。
  2、发展壮大内源型经济
  促进民营经济升级扩张。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原则,大力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市场氛围。在投资管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加快实行各种所有制企业同类同等待遇。鼓励民营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
  提升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创新国有经济发展模式,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综合运用政府可支配资源、资产,有效整合国有企业的人才、技术、资源与品牌等优势,推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及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和领域集中,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提升国有资本运用、使用效率,逐步增强政府投资和政府可支配资源对社会资本的导向作用。
  提高经济开放水平。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自主品牌产品、有较高管理水平的生产企业“走出去”,开展带料加工装配业务,建立便捷进入国内外市场的品牌生产、营销网络;投资开发资源,建立稳定的原材料基地;逐步提高自主参与国内外经济分工和资源配置的综合能力,提高“汕货”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完善人才保障、产业配套、政策引导等方面的服务,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优良综合投资环境。鼓励、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汕头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壮大城市资本集聚运营综合实力。
  3、加快特定功能区域开发
  高新区: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东片区为龙头,以西片区为主体,整合园区资源,延伸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外资、侨资、民资,大力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博士后与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中心、广东软件科学园粤东基地和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广东基地粤东站的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大力吸纳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成为区域性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孵化基地、科技人才创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基地和最适宜投资创业的示范区。
  保税区:坚持“港区工贸一体化”,强化出口加工、保税仓储、转口贸易综合功能开发,充分发挥“境内关外”经济区域优势,以广澳国际物流园区建设为支撑,大力引进国际大财团(跨国公司)的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吸纳国内外物流及交通运输企业落户发展,建成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出口加工为动力,仓储物流为重点,区港一体化为依托的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区域和生产基地。
  4、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规划协调,重点加强产业布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劳务等领域的区域协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积极参与CEPA、东盟、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积极承接国际、港澳台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资金、技术、市场份额的转移,加快发展和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在旅游、商贸、科技、信息、文化等领域,加强与粤东、闽西南、赣东南地区的区域合作,积极培育公平、开放的区域市场体系。
  (五)着力自主创新,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1、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引进吸收与自主研发并举,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重点开发和应用能有效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的创业基地和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产业群。建设以“京粤博士后汕头科技开发基地”、“留学人员和博士后创业园”为纽带的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网络,发展以汕头大学和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网络。鼓励支柱行业、重点企业创建行业(企业)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发展壮大我市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群体。根据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特区行业技术创新的要求,建设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公共平台,重点建设玩具工艺、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海洋产业研究开发平台。2010年基本形成覆盖面宽、开发服务功能较强的区域性行业工程技术开发体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