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农业厅、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推介发布2006年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的通知

  1.划定施肥分区。收集资料,按照自然条件相同,土壤肥力差异不大,生产内容基本相同的区域划成一个配方施肥区,然后收集有关这个配方区内的土壤资料、已有的试验结果、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肥料施用现状、作物产量、有无自然障碍因素等资料。
  2.取土化验,制定底肥方案。根据养分平衡原理,运用快速、便携、高精度的土壤速测仪,对土壤供肥能力进行快速诊断,突出作物底肥推荐施肥方案。一般在每个乡镇选取至少15个不同土壤肥力的地块,做到播前取土样、及时取样,及时分析,在1~2天内提出施肥建议。
  3.开展植株营养诊断,调控追肥用量。在作物生长需肥关键时期,进行植物营养快速诊断,调控追肥方案。例如在小麦拔节初期,采取小麦基部1厘米植株样品,用反射仪进行植株硝酸盐快速诊断,确定氮肥追肥用量,对播前基肥和生长期追肥进行快速诊断和多级氮肥调控。
  4.矫正施肥。对磷、钾肥料,根据“恒量监控”理论,提出年度间、茬口间综合运筹方案;对中微量元素根据“检测矫正理论”进行矫正施肥。
  适宜推广区域:全省
  技术依托单位:全国农技中心 山东省土肥站
  联系人:高祥照 曲仁国
  联系电话:010-64194535 0531-82355218

  29、新型包膜控释肥施用技术
  技术要点:
  1.包膜控释肥是通过包膜预先设定肥料在作物生长季节的释放模式,使其养分释放规律与作物养分吸收相同步,从而达到提高肥效(肥料利用率)的一类肥料。
  2.控释肥料的主要功能是能延缓最初养分的释放,延长植物对肥料有效养分吸收利用的有效期和设定养分持续有效释放时间。
  3.包膜控释的原理是由于不同膜厚度、不同添加剂和不同肥料颗粒直径都直接影响到肥料养分从膜内到膜外的扩散释放速率,因此通过调整膜厚度、添加剂、不同粒径颗粒等的比例与组合,可以达到使包膜控释肥释放高峰与作物吸肥高峰期相吻合,解决了控释肥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生长吸肥规律相吻合的技术难题。
  4.包膜控释肥是利用先进的流化床包膜设备进行制作,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要来调整包膜的厚度、包膜材料及添加剂的比例、肥料颗粒的大小等,以此来调节养分透过控释膜的释放速率和释放时间的长短,使制作或生产的包膜控释肥达到与不同作物吸收养分的规律相一致。
  5.由于包膜控释肥的养分释放率和释放时期是根据作物生长和吸肥规律设计的,因此,一季作物或一茬作物只施用一次控释肥,即可以满足作物整个生长季节的养分需求。
  6.有机高聚物包膜的控释复合肥料,其氮磷钾及其微量元素的配方比例要根据作物的需求和不同土壤中的丰缺情况来确定,作物专用型或通用型包膜控释复合肥,可视作物和土壤的具体情况比普通对照肥料减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施用量,施肥的时间间隔要根据肥料控释期的长短来确定。
  7.包膜控释肥的施用量还要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土壤的肥力水平和肥料的养分含量综合考虑后确定。目前大田作物上大面积应用的通常是包膜肥料与速效肥料的掺混肥,其施用量首先要考虑到包膜肥料的养分种类、含量及其所占的比例。例如某掺混肥料中仅含30%的硫包膜尿素,其它70%为常规速效复合肥,如果施用包膜尿素可以减少三分之一施用量,则此肥料的施用量只能减少其中30%包膜尿素的三分之一氮素用量,仅比常规的掺混肥减少10%左右的用量,而且速效磷和钾的配合比例还要相应的提高,因为这种掺混肥中只控释氮素而没有控释的磷和钾。
  8.包膜控释肥的施用方法需针对不同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对于水稻、小麦等根系密集且分布均匀的作物,可以在播种或插秧前按照推荐的专用包膜控释肥施用量一次性均匀撒于地表,耕翻后种植,生长期内可以不再追肥。
  9.对于玉米、棉花、花生等行距较大的作物,按照推荐的专用包膜控释肥施用量一次性开沟基施于种子的下部或靠近种子的侧部5-10厘米处,注意硫包膜尿素以及包膜肥料与速效肥料的掺混肥都不能与种子直接接触,以免烧种或烧苗。
  10.苹果、桃、梨等果树,可在离树干1米左右的地方开放射状沟6~8条,深20厘米左右,近树干一头稍浅,树冠外围较深,然后将控释肥施入后埋土。另外,还应根据控释肥的释放期,决定追肥的间隔时间。
  11.园艺移栽作物用作基肥时,先挖一个坑,将推荐量的包膜控释肥料施入坑的底部,加土或基质与肥料混合,将移栽植株放在混合的肥料之上,用土填埋,然后浇水。
  12.盆栽植物用作基肥时,包膜控释肥可与土壤或基质混匀,其施用量根据盆的体积大小和所能装入土壤或基质的体积而定,在室内接受阳光较少的盆,用量可减半;用作盆栽作物追肥时的用量与基肥相同,肥料均匀撒施于植物叶冠之下的土壤或基质表层。根据控释肥释放期,每3~9个月追施一次。
  大量试验和示范表明,包膜控释肥料的控释时间可在2至12个月,在水稻、玉米、小麦、棉花、花生、烟草、果树、蔬菜、花卉、草坪等作物上均有极显著的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或提高观赏价值的效果,氮肥利用率比普通对照肥料提高50%至一倍以上,在减少三分之一至一半用量的情况下,仍有明显的增产或促进生长发育的效果,并可改善品质,一季作物,可一次使用,省工省时。同时由于施用包膜控释肥可极显著的降低肥料氮素的挥发与淋失,大幅度的提高了肥料养分的利用率,既节省了肥料资源,还极大地减少了施肥对大气和水环境的污染。
  适宜推广区域:适合在全国范围内各种农作物上施用
  技术依托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联系人:张民
  联系电话:0538-8242374

  30、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
  技术要点:
  1.作物秸秆和残茬覆盖。用机械作业的方式,将农作物秸秆、残茬等粉碎均匀覆盖地表,秸秆覆盖率≥30%。小麦秸秆覆盖可用小麦联合收割机作业时一次完成,玉米套种区,联合收获后麦草覆盖玉米行间,辅助人工作业。玉米直播地区,可在小麦联合收割机上配带茎秆切碎器;秸秆切碎长度≤150毫米,抛洒不均匀率≤20%,高留茬覆盖割茬高度不低于250毫米。玉米秸秆覆盖采取玉米联合收获作业,一次完成玉米收获与秸秆还田覆盖。或人工收获后,采用秸秆还田机粉碎还田覆盖;玉米秸秆切碎长度应≤100毫米,抛撒不均匀率≤20%。
  2.免耕播种。免耕播种要选择适应性广、分蘖能力强的优良品种,播前精选并进行药剂拌种或浸种处理,要求种子净度≥98%、纯度≥97%、发芽率≥95%。玉米免耕播种选用精量穴播机,在小麦收获后直接进行播种,播种量1.5~2.5千克/亩,播种深度30~50毫米,沙土和干旱地区应适当增加10毫米左右,施肥深度80~100毫米。小麦免耕播种选用小麦半精量播种施肥机,在玉米联合收获后,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镇压等工序,要求足墒播种,适时播种;播种量5~10千克/亩,播种深度20~40毫米,播种均匀,覆盖严密,种肥分施,肥料在种子下方50毫米;免耕播种省工省时,节省成本,蓄水保墒,改善土壤结构,有效调控土壤水肥供应,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作物持续高产。
  3.综合植保。利用农业、生物、物理和机械、化学、植物检疫等各种方式,对植物病虫害和田间草害进行防治。通过免耕播种变革耕作方式,改变病虫草害爆发的环境,降低为害的可能性;利用秸秆大量覆盖地表抑制杂草生长;结合化学防治措施消灭病虫害和田间杂草。化学药品必须高效、低毒、低残留,施药机具先进可靠,施药方法安全合理;化学除草剂应在播种前或播后出苗前使用,播前或出苗前施入土壤中,可控制早期杂草。
  4.补充深松。当土壤自我恢复能力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时,应进行补充深松,深松要打破犁底层。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区应在在小麦播前深松,2~4年一次,深松时土壤含水量应在15%~22%之间;深松要选用牵引力消耗小的振动深松机,进行下层间隔深松,表层全面深松的作业,深松间隔400~600毫米,深松深度230~300毫米。
  适宜推广区域:山东大部分地区和黄淮海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区
  技术依托单位: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联系人:董佑福
  联系电话:0531-83199969

第二部分  主导品种

  一、小麦

  (一)强筋品种
  1、济麦20号
  原代号(名称):955159,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以鲁麦14号为母本,鲁884187为父本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2003年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3]029号。
  特征特性:冬性,幼苗半直立,苗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最大分蘖102.7万个,亩有效穗44.0万穗,成穗率42.8%;生育期237天,比对照晚熟1天,熟相中等;株高76.8厘米,穗粒数33粒,千粒重38.6克,容重781.1克/升。株型紧凑,叶片较窄、上冲,叶耳紫色,旗叶中长、挺直。穗型纺锤,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度较好,硬质。抗倒伏性中等。2002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性鉴定结果:中感条锈病,高抗叶锈,感白粉病。
  品质性状:2002~2003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试:粗蛋白含量13.23%,湿面筋29.3%,沉降值37.1毫升,面粉白度(L)94.88,吸水率58.4%,形成时间8.0分钟,稳定时间14.9分钟,软化度30FU。
  产量表现:该品种2000~2002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乙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07.05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减产0.78%,2002~2003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37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8.69%。
  栽培技术要点:选择土壤肥沃的棕壤、褐土、砂姜黑土及质地较粘重的潮土地块种植,要求水浇条件良好。施足基肥,适宜播期10月上旬,亩基本苗10万左右。施足基肥,浇好灌浆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在全省中高肥水条件下推广种植。

  2、烟农19号
  原代号(名称):烟优361,烟台市农科院以烟1933为母本,陕82-29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2001年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1]001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幼苗半匍匐,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84.1厘米,叶片深黄绿色,穗型纺锤,长芒、白壳、白粒、硬质,千粒重36.4克,容重766.0克/升,生育期245天。经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叶锈病,高感白粉病。抗倒性一般。
  品质性状:1999~2000年生产试验取样测试,品质优良,粗蛋白含量15.1%,湿面筋33.5%,沉降值40.2毫升,吸水率57.24%,稳定时间13.5分钟,断裂时间14.2分钟,公差指数19B.U,弱化度24B.U,评价值61;面包烘烤品质:重量160克,百克面包体积825立方厘米,烘烤评分88.8。品质达到强筋品种标准。
  产量表现:在1997~1999年全省小麦高肥乙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183.6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减产0.3%;1999~200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7.4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1.3%。
  栽培要点:适宜播种的高肥水地块,一般每亩基本苗7~8万;中等肥力地块,一般每亩基本苗12~14万。对群体过大地块,春季肥水管理适当推迟,以防倒伏。
  适宜地区:可在全省亩产400~500公斤地块作为强筋专用小麦品种推广种植。

  3、济南17号
  原代号(名称):92414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临汾5064为母本,鲁麦13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审定编号:鲁种审字第0262-2号。1999年审定。
  特征特性:属冬性,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叶片上冲,株型紧凑,株高77厘米,穗型纺锤、顶芒、白壳、白粒、硬质,千粒重36克,容重748.9克/升,较抗倒伏,中感条,叶锈病和白粉病。
  品质性状:品质优良,达到了国家面包小麦标准。落黄性一般。
  产量表现:1996~1998年在山东省高肥乙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02.9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4.52%,居第一位;199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25公斤,比对照增产5.8%。
  适宜地区:在全省中高肥水作优质面包小麦品种推广利用。

  (二)中大穗品种
  4、临麦2号
  临沂市农科所以鲁麦23为母本,临90-15为父本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4]021号。2004年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直立。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41天,比对照晚熟1天,熟相中等;株高78.6厘米,亩最大分蘖97.1万个,亩有效穗35.5万穗,分蘖成穗率中等,穗粒数43.8粒,千粒重44.2克,容重769.3克/升;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伏,叶色中绿,穗棍棒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度较好,半硬质,有黑胚现象。2003~2004 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感条锈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感白粉病和纹枯病。
  产量表现:该品种2002~2004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甲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49.93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12.38%;2003~2004年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11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9.24%。
  品质性状:2003~2004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试:粗蛋白含量(干基)14.14%、湿面筋32.0%、出粉率70%、沉降值20.3毫升、面粉白度94.7(aacc测试法)、吸水率57.1%、形成时间2.0分钟、稳定时间0.8分钟、软化度248FU。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5日至10日,每亩基本苗14~16万,施足基肥,足墒播种,浇好浇足越冬水。春季及时划锄,起身至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及时防治病虫害。蜡熟至完熟期及时收获。
  适宜地区:在全省高肥水地块推广种植。

  5、潍麦8号
  原代号(名称):潍62036潍坊市农科院以88-3149为母本,Aus621108为父本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3]028号。2003年审定。
  特征特性:冬性,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低,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最大分蘖107.5万个,亩有效穗27.0万穗,成穗率25.1%;生育期238天,比对照晚熟2天,熟相较好;株高84.5厘米,穗粒数43粒,千粒重48.7克,容重780.2克/升。株型紧凑,叶片上冲,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度较好,半硬质。茎杆粗壮,抗倒伏。2002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性鉴定结果:中抗条锈病、叶锈病,高抗白粉病。
  品质性状:2002~2003 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试:粗蛋白含量15.34%,湿面筋33.0%,沉降值34.1毫升,面粉白度(L)94.9,吸水率58.3%,形成时间3.7分钟,稳定时间3.5分钟,软化度109FU。
  产量表现:该品种2000~2002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甲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35.46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6.57%,2002~2003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1.28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12.48%。
  栽培技术要点:选择土壤肥沃,高肥水地块种植。施足基肥,适宜播期9月25日至10月10日,亩基本苗15~18万。春季肥水管理宜早,促多穗,防贪青晚熟。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在全省高肥水条件下推广种植。

  6、山农664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