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民生。质监工作要把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宗旨,狠抓源头质量,特别要把好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产品质量关,突出食品安全监管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两大工作重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坚持把关与服务并重,在把关中服务,在服务中把关。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构建服务性政府的需要,质监工作要把工作重心从把关为主转移到把关与服务并重,以服务经济和促进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服务企业、“三农”和社会。努力给当地党委、政府当好得力助手,给消费者当好合法权益的保护神,给企业当好贴心人,给制假售假者当好终结者。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体现质监部门的技术特色。坚持质监工作要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要面向质监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我市质监科技水平,以履行好国家赋予的技术性行政执法把关的职能,提高质监部门在社会上的技术权威地位和公信度。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质监系统整体优势。深化技术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统一、协调、具有权威性的一流质监管理体系作为推进质监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对质量、计量、标准化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业务工作实行统一部署;通过技术交流、信息沟通、加强指导等手段,促进渝西、渝东南、三峡库区质监机构共同发展。使我市质监部门成为“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信赖、社会赞扬”的部门。
根据我市城市功能定位和把重庆建设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战略任务,全市质监事业“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长江上游一流的质监体系框架。全系统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技术服务能力、执法能力和人员素质明显提升,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总体水平居西部地区前列。全市质监资源的总体配置、规模、水平和能力基本满足重庆经济、科技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质监工作对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十一五”全市质监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促进全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扶持培育20个产品质量及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或者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国家级名牌产品;发展300个产品质量及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市内先进水平,或者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重庆名牌产品。全市通过各类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增加2000家,通过产品质量认证的产品增加500种。
--假冒伪劣产品得到有效遏制,质量欺诈行为大幅减少。对危及人体健康及财产安全的产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农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形成具有重庆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全市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达到75%。基本建立起具有重庆特点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新制定100个优质农产品、水产品标准,新建100个农业标准化国家级示范项目和市级示范项目。
--建立适应我市经济、科技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的量值溯源(传递)体系和计量检定体系。新建或改建一批急需、适用、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50项;有20项检定或校准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
--建立适应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和事故结案率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指标基本实现100%;各类特种设备的安全事故率逐年下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立健全能满足重庆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检测体系。新建3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建设1个市级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6个区域性综合检测中心和一批特色专业检测中心。
--质监系统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上接质监总局、下联各区县(自治县、市)并与市级部门互联互通的信息化“金质工程”,基本实现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
--人员素质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到“十一五”末,全系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居西南地区质监行业前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质监技术机构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全系统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质监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系统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2%,达到4.02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总值突破8.6亿元,其中技术装备总值突破3.3亿元。
2020年全市质监事业远景目标展望:
--促进重庆在西部率先基本实现以高质量产品、高质量工程、高质量服务为重要标志的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在西部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接近国内先进水平。主要产业、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整体素质基本适应国内外竞争的需要,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质监体系及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各项主要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能够很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十一五”重庆质监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