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根据我省发展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煤焦化工、旅游、民族文化等特色产业和餐饮、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着力培养大批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九)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以农牧区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十)实施“农牧区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县级职教中心(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等各类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按照科技入户工程的要求,依托绿色证书、新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农村优秀人才创业培植等工程,开展科技示范户培训,引导农牧民掌握实用技术,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服务。
(十一)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以提高职工和城镇居民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为目的,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成人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网络,广泛开展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十二)强化素质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突出抓好职业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素养和实践技能培养。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强化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职业变化、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十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半日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鼓励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制,逐步建立半工半读制度。职业院校要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等要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最后一学年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十四)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将专业设置、干部任用、教师聘任、招生录取、经费使用等管理权交给学校。允许学校招收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入学;允许学校根据市场和自身办学条件自主确定办学规模;允许学校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调整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学习方式等;允许学校按专业大类招生,学生经一段学习后再确定专业;允许学校跨省、跨地区招生。